当前位置:首页 |
|
景宁畲族自治县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
|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谋划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为加快构建适应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根据《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丽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丽水市地质灾害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要求,结合我县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全县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 我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 2个,威胁13户4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共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194处(动态),共影响1131户4082人,其中重点防范区1处(影响21户82人),次重点防范区9处(影响168户611人),一般防范区184处(影响942户3389人)。 2024年受梅汛期和台风短时强降水影响较大,结合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高,地质环境脆弱,2025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依然较高,防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重点防范时段、类型及威胁对象 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浙江省南部的一个暴雨中心,若遭遇热带风暴或台风的侵袭,则形成较大暴雨,进而诱发地质灾害。春汛、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是地质灾害易发和重点防治期。春汛、梅汛期日降雨量 50 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80毫米的时段、台汛期发生强降雨至雨后48小时时段,是重要防范时段。 根据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结合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在降雨达到一定程度时,极易引发山区沟谷泥石流、风化残坡积土质滑坡、坡面泥石流、高陡山坡和公路边坡及矿山宕面崩塌、地下开采采空区塌陷、水库库区塌岸等地质灾害。主要威胁山区村庄居民、水库、水上交通、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安全等。在汛期时段,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山区人口集聚区、学校、旅游景区、农家乐、交通沿线和各类养殖场等生产经营场所,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在建工程、农村切坡建房等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必须对这些地段加强重点巡查,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处置和报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全面完成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三年行动。对照《丽水市地质灾害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任务,深入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加强总结评估,确保风险智控提能升级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2.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工作。强化风险防范区管理理念,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日常管理、应急管理、源头管理、数字化管理要求,强化日常风险防范区巡监管工作,全面掌握个点情况和变化。 3.健全防治规划体系。系统总结“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成效,全面分析“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形势,开展专题研究,明确“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和重点工程,启动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加强自然资源、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多部门联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提醒工作,对全县区域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作出预报,对公众和相关人员进行通知和提醒。切实加强专业监测网络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网点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配合完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平台、优化预报预警产品,及时形成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单,实现地质灾害防范“研判一张表”。 2.加强地质灾害巡排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辖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区的巡查排查工作。山区要重点巡查有潜在重大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不稳斜坡及村民削坡平基形成的高陡边坡以及存在高陡边坡的在建工程;矿区要重点巡查尾矿坝、废渣堆场及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不稳定边坡、孤立岩;旅游景点要重点巡查可能危及游客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栈道;滩坑库区要重点巡查滑坡、塌岸等影响水陆交通安全以及人员安全的地段;铁路及低丘缓坡开发等工程建设要重点检查施工场地高陡临时边坡、临时房、工棚等抗风险弱地点以及工程弃渣的处置。对查出的隐患点及时确立管理要求和应急预案,落实网格化群测群防责任制,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3.深化驻县进乡应急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质队员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实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乡镇(街道)、群测群防员、“驻县进乡”地质队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各负其责、信息互通,切实做到“人防与技防并重、群众与专家结合”,强化地质灾害风险智控管理水平,着力破解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短板弱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处置地质灾害灾险情,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强化宣传培训提高群测群防水平。在建立全县群测群防(网格员)制度基础上,依托“地灾智防”APP,实现远程应急防灾指挥联动,提升群测群防员巡查排查智能化、信息化,同时按期对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科普、典型事件的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实现群测群防员巡查排查防灾成效最大化。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报预警及时化、信息服务一体化的“五化”模式,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队伍建设,解决防灾“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1.加快推进风险调查评价。完成景宁县“一坡一卡”调查评价,加快调查评价成果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加强成果转化利用率,健全地质灾害风险防御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准实时”联动工作机制。 2.健全完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完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网,对现有的55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100个无线简易雨量报警器和2个地下水监测点井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数据准确可靠、预警及时发布。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开展数据准确性校核,实现群专结合监测网络高效运作和多方联动,构建智能防控体系 3.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即查即治”的要求,2025年度做好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监管工作和一处已经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工作。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指导与监管,督促落实防灾减灾措施,从源头上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工程维护管理,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严防因施工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3.做好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质量监管和进度把控,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各级资金项目日常监管,切实推进项目实施,加快资金执行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