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银行”来了——景宁积极探索老年教育人才共享新模式 |
||||||
|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新时代养老模式对老年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景宁老年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相关部门单位高效协同,一体推进县域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创新打造“师资银行”探索畲乡老年教育人才共享新模式,实现优质师资的精准匹配和弹性供给,构建普惠优享的畲乡老年教育新生态。 一、多维度拓展“存款”来源,建立“银发师资库”。 多措并举深挖社会各界专业人才,拓展老年教育“存款”来源,将分散的人才整合为可调配、可持续的“师资资本”。一是深挖掘,整合县域内已退休教师及近五年临退休教师资源,筛选相关专业特长人员369名“存入”师资库,供全县老年教育相关部门选用;二是广搜寻,到各党政单位、各协会行业收集998名医疗、法律、艺术等专业人才资源,建立动态更新的师资储备库,进一步拓展了师资来源;三是厚植土,在景宁老干部大学,通过从低龄学员中挖掘培养各班级优秀人才,考察其思想素质、业务能力等,择优选入班委团队,再从班委团队中择优培养,对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选任银龄助教或专业教师,同时在教师班委团队中挖掘培养一专多能的特殊需求人才,兼任多专业任课老师,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戏曲、太极等专业老师的“学员-班委(助教)-教师”的梯度培养;四是巧引进,巧借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源,引进专业老师任用为老年教育师资,如景宁老年大学的打击乐(畲鼓)、瑜伽形体、太极拳(陈氏小架)等班级任课老师均来自相关社会专业培训机构。 二、优机制规范“用款”管理,稳定银龄师资力量。 通过完善聘用流程、优化岗位匹配、健全保障体系等科学规范的师资“用款”管理机制,实现银龄师资的精准投放与高效使用,让宝贵的“教育存量”转化为优质的“教学增量”。一是推行“公函协商制”。出公函与教育局、县文化馆等部门单位沟通协商任教课程与时间,保障兼职教师教学时效与原单位工作两不误,确保双促进双提升;二是完善“教师联审制”。联审聘任制严把入口关,对接公安、纪委及原单位等进行教师政审联审,规范聘任要求,实现教师资质审核与政审双覆盖,避免带“病”聘任;三是建立“教师聘任制”。对通过资格联审的拟聘人员发放老年教育教师聘书,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四是建立“听课督导制”。分专业分班级开展听课,从授课内容与形式、课程教案、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相互学习与整体提升。 三、全方位激活“理财”动能,提升老年教学质量。 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新形势下,创新老年教育模式需要以“理财思维”重塑教学动能。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搭建互动平台,充分激活老年教育“存量资源”的增值潜力,推动教学供给从“保本型”向“收益型”转变,打造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老年教育新生态”。一是有效激励。适度提升课时补贴,实现物质激励;开展荣誉评选,设置最美贡献奖、最美教师等奖项,发布教师班委风采相关宣传报道10余篇,给予精神激励。二是多向互动。开展教师节慰问、举办教师班委活动等,加强多向沟通交流,收集教学反馈的各类意见建议,及时优化工作条件,同时为教师班委购买意外保险,加强人文关怀与权益保障。三是加强培训。自开展老年教育资源整合以来,累计开展老年教师班委业务培训活动8次,促进适老、智老、爱老、优老,切实提升老年教育能力。四是成果交流。每年不定期举办书画作品展、戏曲演唱演会、学员课堂展示或谈体会、诗词文章创作活动等活动20余场,反向检验教学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