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基层动态

鹤溪街道东弄村:一个畲寨孕育三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25-03-20 15:58 信息来源:鹤溪街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东弄村再传喜讯——彩带编织技艺传承人蓝延蓝、“畲族三月三”传承人蓝仙兰赫然在列。这座仅420人口的畲族村落,已然孕育出蓝延蓝、蓝仙兰、蓝余根三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活态博物馆”。这座畲族文化沃土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

鹤溪街道东弄村是景宁畲民的最早聚居村之一,被称为环敕木山十大畲寨的“文寨”,积淀着深厚的畲族文化底蕴,畲族山歌、彩带编织、传师学师、功德舞、农耕文化展示等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在东弄都得到复活、继承和发扬,培育出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3人、市级1人、县级7人。村内掌握非遗技艺者占比超20%,建立“非遗家庭作坊”12处。


蓝延蓝:经纬织梦的千年对话

在东弄,蓝延蓝的名字与畲族彩带紧密相连。她六岁起便跟随外婆学习织彩带,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了千年的“山哈梦”。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前辈们的技术,还打破传统风格不断创新——将彩带花纹与文字相结合,编织出具有现代意蕴的彩带作品。其中,一条长4米多、织有全国56个民族名称的“彩带王”,更成为畲乡的文化传奇。

为让彩带编织技艺薪火相传,蓝延蓝创办畲族彩带工作室,坚持保留纯手工技艺,并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授编织技巧,推动畲族彩带编织工艺进校园、进社区。“我带出十四五名徒弟,已有上万名学员来工作室体验彩带编织。我编织的彩带还远销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蓝延蓝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会接续传承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蓝仙兰:“畲族三月三”的天籁传薪

“畲族三月三”作为畲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畲家儿女,蓝仙兰从小就接触“三月三”这一民俗,唱山歌、织彩带、做乌米饭……已从事“畲族三月三”活动40余年,参与相关活动近2000场次,包括18场国家级、省级大型文化宣传和展演活动。

“我们村书记、主任历来重视畲族文化传承,早些年我常免费教村里人学山歌、织彩带等。后来就到学校里去教了,仅在红星小学都教五六年了。你们有兴趣学的话,我都很乐意教。”谈及文化传承,蓝仙兰难掩期待,“再过半月就是2025年中国畲乡三月三民族风情大赏暨春游景宁系列活动,我将带着畲族彩带和山歌,在凤凰古镇等着给全国游客游玩,与八方游客对歌!”

蓝余根:畲婚古仪的今声映月

“我们当年正是师从蓝余根老艺人。在家门口的东弄畲家田园综合体就可以表演增收,记得之前一年要表演50多场次咧。虽然他已故,但我们还是会用龙角声声,将这畲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游客可看可触摸。”畲族民俗“做功德”传承人蓝木昌动情地说。

蓝余根,是东弄村最早获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村民。他出生赤郎世家,早年便在周边村落小有名气,更在东弄村培育出10余名精通赤郎歌的传人。他熟谙每一道畲族传统婚俗流程,致力于恢复传统畲族婚俗,使之世代传承。耄耋之年仍坚持接待文化探访者,向远道而来的宾客展现畲族文化的原生魅力。

当织机声、山歌声、龙角声声响彻山谷,东弄村正以“活态传承”为钥,解锁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让传统畲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芽。这座民族村寨的振兴密码,既镌刻着非遗传承的千年史诗,更奏响着文化自信的时代交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