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小学评估报告 |
|||||||
|
|||||||
一、评估概况 受宁波现代教育评估院委托,以宁波市教研室原书记丁耀方(组长)、宁波市余姚评估中心原主任潘巨良(副组长)、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专职督学盛其仁、宁波市宁海县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应亚珍等四人组成的小学第二评估小组,于2024年6月13日对景宁红星小学进行了现场评估。在听取校长汇报、查阅档案资料、教师和学生访谈、考察现场与巡课、调查问卷等的基础上,评估组进行了汇总分析,形成本评估报告。 二、成绩和亮点 (一)“种子党建”领航,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学校书记吴月圆站位高远,理念先进,有教育情怀,吴书记引领下的学校领导班子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种子党建”品牌引领学校发展,这一独特的党建理念和模式,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石。学校以“红星”命名,响应“赓续红色血脉 筑牢忠诚根基”的国家号召,以弘扬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为己任,以“红”正德、以“红”启志、以“红”命校,用“红星精神”点亮孩子们的心灵,引领着学校的蓬勃发展。“种子”党建带领红星党员积极开展“校园爸爸妈妈行动”,每位教师认领一位思想或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孩子,通过“预约家访”来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学校秉持着“一个都不放弃,每一个都是宝”的信念,“以探路先行者的姿态开启逆袭之旅”。这一系列做法让学校的党建品牌名列全市第一,更是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硬件设施一流,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红星小学硬件设施一流,环境雅致,为孩子们创造了理想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在这里,每一处都充满了教育的智慧与温度。从壮观的“红色”大厅,放置着钢琴的合唱团舞台,到革命先烈粟裕将军的庄严石像,再到“中国梦—我的梦”红色区域,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开放型的大面积阅读教室和现代化教育数据中心,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和探索空间。独具特色的红领巾电视台更是充分彰显了红星小学学生的个性与风采。这些设施不仅充分发挥了场域效应的育人作用,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五育融合”课程精彩纷呈,阅读教育独树一帜 课程,作为学校优质教育的核心密码,历经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持续升级。在2023学年,红星小学紧跟国家教育发展的步伐,精心打造了丰富多元的课程群,包括“大思政课程群”、“创造学院课程群”和“游戏学院课程群”,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红星“DIY”阅读课程体系尤为引人注目。在之前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红星小学的阅读课程不仅荣获了教育部优秀课程案例的殊荣,更登上了央视《朝闻天下》,成为浙江省第一批中小学阅读引领学校。通过阅读,孩子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综合素质,变得自信阳光、积极向上,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创新“自治德育”路径,培育“自主自强”新时代少年 学校前期的“星德育”有较为完整的育人机制和评价体系,其中,音量管理、德育8分钟等行为塑造已在实际应用中初见成效。但外在约束只是德育的起点,真正的核心在于激发内在的自律精神。2023学年,学校对学生管理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改革,创新“自治德育”路径,从食堂到教室,再到寝室,全面推行学生参与式、全景化的自治管理模式,孩子们在自我管理中成长,在自我评价中进步,引导孩子们向着“自主自能,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少年迈进。这一年,学校吸引了众多尊贵客人的到访,大家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整体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正是学校坚持“自治德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不足与建议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科研引领强化实践应用 相较于学校拥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幽美环境,红星小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建议以科研为先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焦点凝聚在课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引领,鼓励各个年段、学科和教师团队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而真实的课题研究。例如,针对“沉默学生”较多的现象,针对师资提升的问题,针对“两极分化”现象,尝试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通过理念创新和课堂变革,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转变,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精心优化课程建设,强化实施管理 尽管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已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仍需深刻认识到课程规范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持续提升学校课程实施的质量与层次,建议依据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的规划,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精心培育并优化现有的“DIY”阅读课程和“自治德育”课程,使其蜕变为学校的精品示范课程,并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严格遵循高标准、严要求来进行设计与实施,力求为学生呈现一个更为系统、全面且高质量的学习平台,进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深化劳动教育,孕育坚韧的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极富育人价值的课程,对于红星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更具深远意义。鼓励学校里来自农村的孩子们充分发挥在生产劳动中的引领作用,也让来自县城的孩子们在社会服务型劳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同时注重培养孩子们在家庭中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教育,使孩子们逐渐养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及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坚韧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专家组:丁耀芳、潘巨良、盛其仁、应亚珍(执笔) 宁波现代教育评估院 2024 年 6 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