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21日 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22〕5号)、《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丽政办发〔2022〕12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丽政办发〔2023〕52号)等文件要求,决定实施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要求,以乡村志修编为切入点,实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抢救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到 2025年,全县乡镇(街道)志编纂覆盖面达到30%以上,全县村(居)志编纂不少于5部;到2035年,全县乡镇(街道)志编纂覆盖面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 此次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名镇首批实施对象以“撤扩并”后的建置镇为重点,名村首批实施对象以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文明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为重点(附件1),其他乡镇、村可以提前谋划。主要任务有: (一)开展名镇和名村文化资源普查。以镇(村)为单位,围绕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组织开展文化资源排摸调查,整理挖掘名镇和名村传统文化内涵。 1.全面摸清名镇和名村历史人文状况。开展古驿道、古桥、古村、古庙、古井等文物古迹和古村保护、特色经济、特色文化、旅游名胜等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普查,收集整理以名镇和名村为单位的文字和图片、音像资料。 2.开展名镇和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利用历代方志、档案、书报史料、谱牒等文献资料,适当利用口述资料,深入挖掘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生产生活习俗、岁时节令以及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性特色文化,并对收集采用的资料史实进行查证。 3.收集名镇和名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广泛收集反映乡村各行各业和群众衣食住行发展的代表性物证及生育、婚姻、丧葬、礼仪、节庆、时令等相关的风俗类物证,全面记录和展现乡村社会变迁印记。 (二)编纂出版名镇志和名村志。以镇(村)为单位推进名镇志和名村志修编。2023年10月,完成组建编写班子;2023年12月底,审定篇目大纲,试写重点章节;2024年6月,完成总纂稿;2025年3月,完成评审工作;2025年底,完成编纂出版任务。 1.落实编纂任务。各乡镇(街道)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进度要求,落实编纂任务,有序推进名镇志名村志编纂工作。 2.开展志书编纂。建立志书编纂委员会,组建编纂队伍,参照《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丛书参考篇目》《景宁畲族自治县名村志丛书参考篇目》(附件2、3)撰写编纂提纲、开展篇目设计、组织志稿撰写。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加强业务指导。 3.组织评审验收。严格把握志书审验标准,建立志书质量审验制度,志书篇目设计由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审定,志稿由名镇志和名村志编辑部初审,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复审,名镇志和名村志编纂委员会终审,评审验收合格后进入出版程序。 (三)推动乡土文化有效传承。加强名镇和名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名镇志和名村志鉴古知今、传承文明、服务发展的作用。 1.支持文化场馆建设。拓展方志文化传播,积极参与文化礼堂、百姓书屋、村史文化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丰富场馆展陈内容,提升展陈质量。 2.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开发。研究整理名镇和名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家风文化、宗祠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现有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景点、商品和服务体现历史文化元素,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 3.服务本土品牌塑造。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为产品的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品牌塑造提供佐证服务,同时从产品特点、种植养殖或生产历史、文化内涵、土壤及气候条件、产地范围、销售状况等方面对特色产品进行资料整理,加强宣传推介。 4.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挖掘提升村规民约、乡贤文化、家风家训,推动开展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移风易俗宣传、先进典型示范,推动涵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实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力量,加大推进力度。 (二)明确职责分工。乡镇(街道)要承担主体责任,做好普查现场查勘和资料搜集整理、志书编纂、评审验收以及文化场馆建设等工作。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要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做好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监督和保障项目的开展,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的力量推进任务落实。 (三)强化工作保障。普查工作和志书编写、验收及印制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统筹安排。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行政村可以引进社会资金,汇聚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乡贤共同参与。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滞后的乡镇(街道)予以通报。 附件:1.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首批名单 2.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丛书参考篇目 3.景宁畲族自治县名村志丛书参考篇目 附件1 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首批名单 首批乡镇(街道)(7个):东坑镇、渤海镇、沙湾镇、英川镇、大均乡、大漈乡、家地乡; 首批村(居)(5个):东坑村、沙湾村、隆川村、大均村、大漈村。 附件2 景宁畲族自治县名镇志丛书参考篇目 ●序 ●凡例 ●地图(××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图等) ●目录 ●概述(概括性地介绍本乡镇(街道)的总体面貌、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名胜古迹、地域文化,突出名特) ●基本镇情 政区建置 地理位置(记述经纬度、四至八到、面积、区位特点等) 地名由来(记述地名产生及演变) 建置沿革(记述历代区划设置、隶属变化情况等,不要过多记述县以上行政区划变动) 辖区变迁(记述历代所辖区划调整、村庄社区简况等) 自然环境 地质地貌(记述地质构造、地貌特点、丘陵、山脉等) 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 自然资源(记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人口姓氏 人口总量(记述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源流迁徙(记述人口来源、流动有关情况) 人口构成(记述性别、年龄、婚姻、家庭、民族构成情况) 姓氏构成(记述姓氏个数、主要姓氏、占比等情况) 镇域经济 经济总量与结构 产业经济 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简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概况) 居民生活(记述居民收入支出、社会保障、休闲娱乐等) 精神文明建设(记述道德模范、文明创建等情况) 镇村建设 镇区建设(记述镇区布局、功能区建设等) 基础设施(记述道路、交通、水利、邮政、通信、市场等设施建设情况) 公用事业(记述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建设情况) ★文物古迹(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在全国或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文物胜迹可升格为类目) 古遗址(记述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宫殿衙署遗址、祭祀遗址、寺庙遗址、窑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军事设施遗址、道路桥梁码头遗址等) 古墓葬(记述帝王陵寝、名人或者贵族墓等) 古建筑(记述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衙署官邸、学堂书院、驿站会馆、店铺作坊、牌坊影壁、亭台楼阙、寺观塔幢、苑囿园林、桥涵码头、堤坝渠堰、池塘井泉等) 石窟寺和石刻(记述石窟寺、石刻、岩画等) 革命遗址(记述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革命斗争旧址) 馆藏文物(记述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情况) ★古镇保护(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记述古镇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古建筑保护等) 古镇风貌 镇域布局(记述古镇格局、功能分区等情况) 景胜概览(记述古镇景观分布情况等) 保护规划(简要记述规划出台、编制情况、规划内容、规划完成情况,不收录规划文件全文) 总体规划(记述古镇保护的整体规划) 专项规划(记述针对古镇中某一具体保护对象的规划) 保护管理 管理模式(记述保护机构、保护区设置等情况) 保护措施(记述古建维修、环境整治等情况) ★特色经济(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经济名镇、其他特色镇,记述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过程、支柱产业、全国地位,历史上有影响的商贸行业、老字号、集市贸易、商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特色产业等。以单一产业闻名的镇可以此产业设置类目。若特色经济不足以作为类目,则归入基本镇情类目镇域经济部分记述) 特色产业(记述域内特色产业、行业有关情况) 产业园区(记述域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商业街区有关情况) 企业、品牌(记述区域内著名品牌、商标、骨干企业、老字号等情况,记述时要避免广告嫌疑) ★特色文化(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地域性特色文化名镇。如宗教、民间信仰、音乐、戏剧、技艺、碑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戏剧为例) 地方剧种 历史渊源(记述剧种的发源、传入等) 发展现状(记述剧种从业人数、影响等) 剧种特色 唱腔声调(记述剧种演唱特点、表现方式等) 舞台美工(记述剧种服饰、舞台、美工等情况) 经典剧目 名家名角 历代名家(记述历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情况) 当代传承(记述当代著名表演者概况) 保护发扬 保护工作(记述剧种保护的措施等) 演出活动(记述剧种演出活动的有关情况) ★旅游名胜(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 景区景点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旅游产品 旅游线路(记述山水游、红色旅游、民俗游等) 旅游节庆(记述旅游文化节日、特色赛事、仪式活动) 旅游服务 服务单位(记述旅游服务中心、旅行社等服务单位情况) 服务设施(记述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服务设施情况) ●风土民情 美食小吃(记述本地特有的名点小吃、菜肴等) 土特名产(记述本地享有盛誉的特色产品) 生产习俗(记述特有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遵循的民俗) 生活习俗(记述特有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等习俗,需避免与居民生活内容重复) 岁时节俗(记述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节俗活动) 礼仪民俗(记述特有的婚嫁、生育、寿庆、丧葬、建房、社交礼仪有关情况) 方言俗语(记述本地方言、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等) 游艺习俗(记述民间曲艺、地方戏、竞技等娱乐活动) 民间信仰(记述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各类习俗等) ●人物 人物传略(记述本籍已故名人生平事迹,生不立传,按生年排序) 名人履痕(以事系人,简介著名人物在本地的活动) 人物表(收录革命烈士、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 ●大事纪略(立足全国,选取对本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事一条;采用纪事本末体完整记述人物、时间、地点、因果,要素齐全;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条,每条200字左右) ★附录 文献辑录(收录对本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件、规划、文献,名镇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专题调研报告,篇幅过长者可节录) 艺文目录(收录歌咏本地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本籍人士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公开出版的文献书目,不收录原文,著录要素为著述名称、卷数、作者籍贯、版本、收藏信息等)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说明: 1.标“●”号者为必设篇目,标“★”号者为自选篇目。 2.标“●”号者必设篇目标题,原则上为指定标题,其他篇目标题可根据本地特色,提炼能突出本地文化气息的标题,但不要太过于文学化。 3.在确保志体前提下,各镇志在篇目设置、体例体裁方面可进行适当创新,重点突出“名”与“特”。 4.各类目前设无题小序,用以概括本类目的总体面貌和特点,增强志书整体性、可读性。 附件3 景宁畲族自治县名村志丛书参考篇目 ●序 ●凡例 ●地图(××村在景宁的位置图、××村平面示意图等) ●目录 ●概述(概括性地介绍本村的总体面貌、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名胜古迹、地域文化,突出名特) ●基本村情 村落建置 地理位置(记述经纬度、四至八到、面积、区位特点等) 地名由来(记述地名产生及演变) 历史沿革(记述历代区划设置、隶属变化情况等,不要过多记述镇以上行政区划变动) 自然村落(简要记述主要自然村落人口、耕地等基本情况)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记述地质构造、地貌特点,丘陵、山脉等) 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 自然资源(记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人口姓氏 人口总量(记述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源流迁徙(记述人口来源、流动有关情况) 人口构成(记述性别、年龄、婚姻、家庭、民族构成情况) 姓氏组成(记述姓氏个数、主要姓氏、占比等) 经济社会发展 村域经济(记述村庄经济总量、结构、主要产业等) 社会发展(记述村务管理、社会事业、法治道德建设等) 村庄建设(记述基础设施、村居建设、环境卫生等) 村民生活(记述村民衣食住行变化,收入支出情况等) ★文物古迹(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村,在全国或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古迹可升格为类目) 古遗址(记述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宫殿衙署遗址、祭祀遗址、寺庙遗址、窑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军事设施遗址、道路桥梁码头遗址等) 古墓葬(记述帝王陵寝、名人或者贵族墓等) 古建筑(记述城垣城楼、宫殿府邸、宅第民居、坛庙祠堂、衙署官邸、学堂书院、驿站会馆、店铺作坊、牌坊影壁、亭台楼阙、寺观塔幢、苑囿园林、桥涵码头、堤坝渠堰、池塘井泉等) 石窟寺和石刻(记述石窟寺、石刻、岩画等) 革命遗址(记述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革命斗争旧址) 馆藏文物(记述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情况) ★古村保护(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历史文化名村,古村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古建筑保护等) 古村风貌 村域布局(记述古村格局、功能分区等情况) 景胜概览(记述古村景观分布情况等) 保护规划(简要记述规划出台、编制情况、规划内容、规划完成情况,不收录规划文件全文) 总体规划(记述古村保护的整体规划) 专项规划(记述针对古村中某一具体保护对象的规划) 保护管理 管理模式(记述保护机构、保护区设置等情况) 保护措施(记述古建维修、环境整治等情况) ★特色经济(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经济强村和其他特色村,记述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过程、全国地位,历史上有影响的商贸行业、老字号、集市贸易、商业街区和专业市场、特色产业等。以单一产业闻名的村可以此产业设置类目) 特色产业(记述域内特色产业、行业有关情况) 产业园区(记述域内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商业街区有关情况) 企业、品牌(记述区域内著名品牌、商标、骨干企业、老字号等情况,记述时要避免广告嫌疑) ★村庄治理(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党建引领(记述基层组织、党建工作) 法治建设(记述行政执法、综合治理、法律服务等) 道德建设(记述移风易俗、道德创建、道德楷模等) 村民自治 (记述日常村务管理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特色文化(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地域性特色文化名村,记述宗教、民间信仰、音乐、戏剧、技艺、碑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域性特色文化,以戏剧为例) 地方剧种 历史渊源(记述剧种的发源、传入等) 发展现状(记述剧种从业人数、影响等) 剧种特色 唱腔声调(记述剧种演唱特点、表现方式等) 舞台美工(记述剧种服饰、舞台、美工等情况) 经典剧目 名家名角 历代名家(记述历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情况) 当代传承(记述当代著名表演者概况) 保护发扬 保护工作(记述剧种保护的措施等) 演出活动(记述剧种演出活动的有关情况) ★旅游名胜(非必设类目,主要针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名村) 景区景点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旅游产品 旅游线路(记述山水游、红色旅游、民俗游等) 旅游节庆(记述旅游文化节日、特色赛事、仪式活动) 旅游服务 服务单位(记述旅游服务中心、旅行社等服务单位情况) 服务设施(记述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服务设施情况) ●风土民情 美食小吃(记述本地特有的名点小吃、菜肴等) 土特名产(记述本地享有盛誉的特色产品) 生产习俗(记述特有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遵循的民俗) 生活习俗(记述特有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等习俗,需避免与居民生活内容重复) 岁时节俗(记述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节俗活动) 礼仪民俗(记述特有的婚嫁、生育、寿庆、丧葬、建房、社交礼仪有关情况) 方言俗语 方言(记述语音、词汇、语法等) 俗语(记述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等) 游艺习俗(记述民间曲艺、地方戏、竞技等娱乐活动) 民间信仰(记述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各类习俗等) ●人物 人物传略(记述本籍已故名人生平事迹,生不立传,按生年排序) 名人履痕(以事系人,简介著名人物在本村的活动) 人物表(收录革命烈士、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省部级以上表彰人员) ●大事纪略(立足全国,选取对本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事一条;采用纪事本末体完整记述人物、时间、地点、因果,要素齐全;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条,每条200字左右) ★附录 文献辑录(收录对本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文件、规划、文献,名村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专题调研报告,篇幅过长者可节录) 艺文目录(收录歌咏本地有代表性的诗词文赋,本籍人士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公开出版的文献书目,不收录原文,著录要素为著述名称、卷数、作者籍贯、版本、收藏信息等) ●主要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说明: 1.标“●”号的为必设篇目,标“★”号的为自选篇目。 2.标“●”号者必设篇目标题,原则上为指定标题,其他篇目标题可根据本村特色,提炼能突出本村文化气息的标题,但不要太过于文学化。 3.在确保志体前提下,各村志在篇目设置、体例体裁方面可进行适当创新,重点突出“名”与“特”。 4.各类目前设无题小序,用以概括本类目的总体面貌和特点,增强志书整体性、可读性。 抄送:县委各部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办公室,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23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