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21-650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景发改规划〔2021〕2号 公开日期: 2021-02-05
发布单位: 县发改局、移民工作中心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四五”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2021-09-07 15:49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移民工作中心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前   言

“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展示我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实现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的关键期。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二〇三五年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在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背景下,科学编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对于破解库区发展难题,促进移民增收,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水利部《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办移民〔2020〕98号)和《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转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浙移扶〔2020〕8号)等文件相关要求,结合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具体情况,特制定县2021~2025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本规划是根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额度,贯穿2021~2025年移民发展的中期规划,涵盖2021~2025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内容。针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发展的专项规划,重点提出“十四五”期间移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扶持方向及内容、重大项目,落实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的战略部署,是指导后期扶持资金有效使用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县“十四五”期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的依据。


1 规划背景

1.1 景宁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东邻青田县、文成县,南衔泰顺县、寿宁县(福建省),西枕庆元县、龙泉市北连云和县、莲都区,距省会杭州约259km,距浙西南中心城市丽水80km。全县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km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

景宁县县域面积1938km2,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81.08%以上,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地处浙南山区,内有瓯江、飞云江两大水系的发源地县内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蕴藏量有66.6万kW,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53万kW,占全省可开发量的十分之一

景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县城年平均气温17.5℃一月份为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气温6.6℃;七月份为全年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7.7℃。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最长259天,最短2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42.7mm,年日照时数1774.4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02.2kcal/cm2,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仅为40%,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县之一。

 

图1-1    景宁县地理区位图

1.1.2 社会经济概况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截至2020年,景宁县下辖21个乡镇(街道),144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全县户籍人口1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8万人,常住人口11.2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3.7%。

景宁县物产富饶,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9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并先后荣获“中华茶文化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惠明茶、高山蔬菜、食用菌、笋竹、中药材、油茶等公无害、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基本形成合力兴工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小水电、竹木制品、绿色食品等特色工业以畲乡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020年,景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6亿元,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3亿元,增长3.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35元和21625元,分别增长4.3%和8.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1:22.6:68.3

表1-1   景宁县社会经济概况表

序号

  

单位

数量

1

幅  员  面  积

km2

1938

2

基层组织

乡镇(街道)

21

3

社区、村(居)委会

142

4

人    口

户籍人口

万人

17.02

5

 其中:农村人口

万人

13.80

6

常住人口(2019年)

万人

11.21

10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4.76

11

三次产业比重

%

9.1:22.6:68.3

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5

13

农村居民人民生活消费支出

15364

1.2 景宁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基本情况

1.2.1 规划涉及水库基本情况

2020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直补人口核定共计9472人,其中:核定到户到人5658人,核定到村人口3814人,涉及滩坑水库、上标水库、英川水库、白鹤水库、新安江水库、紧水滩水库、石塘水库、珊溪水库、雅溪水库等9座水库。其中:滩坑水库(移民5879人,占总移民人口62.07%)、上标水库(移民1342人,占总移民人口14.17%)、英川水库(移民1232人,占总移民人口13.01%)白鹤水库(移民552人,占总移民人口5.83%)、新安江水库(移民423人,占总移民人口4.47%)、其他水库(移民44人,占总移民人口0.46%)的移民都是因投亲靠友或自主安置在本县境内的。主要水库工程基本情况如下:


表1-2     景宁县涉及移民安置的主要大中型水库基本情况表

序号

项目

水库名称

新安江水库

滩坑水库

白鹤水库

上标水库

英川水库

1

建设地点

杭州市建德市

丽水市青田县

丽水市景宁县

丽水市景宁县

丽水市景宁县

2

建成时间

1960.04

2009.01

2000.06

1990.07

2002.04

3

水库主要功能

发电、防洪、航运

防洪、发电、供水

发电为主,兼备防洪、灌溉、城镇用水

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

以发电为主,兼备防洪、灌溉等

4

规模

大型

大型

中型

中型

中型

5

坝型

拱坝

堆石坝

拱坝

拱坝

拱坝

6

总库容(亿m3

178.4

41.9

0.16

0.22

0.37

7

最大坝高(m)

105

171

65

50.7

87

8

正常蓄水位(m)

98

160

560.7

987

555

9

装机容量(万kW)

662.5

60

2.5

1.6

4

10

年发电量(亿kW•h)

19.6

10.23

0.59

0.36

0.0004


1.2.2 大中型水库移民分布情况

本规划仅对我县大中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滩坑水库、白鹤水库、上标水库、英川水库等)移民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其他投亲靠友、婚嫁等原因自主迁入的移民,因移民人数在全县各地均有零星分布,故不进行分布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死亡、户口迁移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变化外,还涉及村镇行政区划调整。

根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结果,截至2020年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主要分布在9个乡镇,50个村(社区),见表1-3。其中:大漈乡、大均乡、英川镇、鸬鹚乡、雁溪乡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少于100人;渤海镇、澄照乡、东坑镇、景南乡、九龙乡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介于100-1000人;鹤溪街道、红星街道大中型水库移民人数大于1000人。我县水库移民人口集中分布于鹤溪街道、红星街道和九龙乡。

图1-2景宁县各乡镇水库移民人口分布图


表1-3 景宁县水库移民人口分布情况表

序号

镇(街道)

移民村

水库名称

移民人口

核定到人(人)

统计到村(人)

移民总人数(人)

1

鹤溪街道

包凤村

滩坑水库

446

59

505

2

鹤溪街道

张村村

滩坑水库

53

-

53

3

鹤溪街道

百岁社区

英川水库

780

45

825

4

鹤溪街道

城南社区

滩坑水库

806

45

851

5

红星街道

岗石村

滩坑水库

-

116

116

6

红星街道

岚山村

滩坑水库

-

190

190

7

红星街道

城北村

滩坑水库

164

-

164

8

红星街道

岭北村

滩坑水库

10

175

185

9

红星街道

外舍社区

滩坑水库

978

72

1050

10

红星街道

和兴村

滩坑水库

-

100

100

11

红星街道

杨绿湖

滩坑水库

-

80

80

12

红星街道

小金州

滩坑水库

-

49

49

13

红星街道

金钟源村

滩坑水库

-

109

109

14

红星街道

王金洋

新安江水库

115

52

167

15

渤海镇

渤海村

滩坑水库

173

450

623

16

渤海镇

旦水村

滩坑水库

-

93

93

17

渤海镇

东湖村

滩坑水库

-

47

47

18

渤海镇

石塘山村

滩坑水库

-

20

20

19

渤海镇

后砻村

滩坑水库

-

20

20

20

九龙乡

和顺村

滩坑水库

-

149

149

21

九龙乡

田坑村

滩坑水库

-

17

17

22

九龙乡

王湾村

滩坑水库

-

320

320

23

九龙乡

金山村

滩坑水库

-

62

62

24

九龙乡

库坪村

滩坑水库

-

23

23

25

九龙乡

岳口村

滩坑水库

-

118

118

26

九龙乡

岭里村

滩坑水库

-

20

20

27

九龙乡

高沈村

滩坑水库

-

20

20

表1-3   景宁县水库移民人口分布情况表

序号

镇(街道)

移民村

水库名称

移民人口

核定到人(人)

统计到村(人)

移民总人数(人)

28

九龙乡

徐垟村

滩坑水库

-

20

20

29

九龙乡

后坪村

滩坑水库

-

20

20

30

九龙乡

高岭村

滩坑水库

-

20

20

31

九龙乡

龙湾居委 

滩坑水库

537

138

675

32

景南乡

上标洋村

上标水库

393

328

721

33

景南乡

东塘村

新安江水库

85

9

94

34

景南乡

忠溪村 

新安江水库

67

14

81

35

景南乡

缪程村

上标水库

9

1

10

36

景南乡

渔际村

上标水库

7

-

7

37

大漈乡

大漈村

上标水库

79

6

85

38

东坑镇

东坑村

上标、白鹤

22

60

82

39

东坑镇

新和村

白鹤水库

134

210

344

40

东坑镇

白鹤村

白鹤、新安江

28

48

76

41

东坑镇

儒章村

白鹤、新安江

13

47

60

42

东坑镇

深洋村

上标水库

34

1

35

43

东坑镇

北溪村

上标水库

11

-

11

44

澄照乡

金丘村

上标、新安江

124

16

140

45

澄照乡

三石村

上标水库

394

33

427

46

澄照乡

东畔村

上标水库

21

-

21

47

英川镇

莲湖村

英川水库

2

132

134

48

英川镇

榅茶口村

英川水库

-

118

118

49

英川镇

黄鲍石村

英川水库

6

74

80

50

英川镇

英川村

英川水库

7

68

75


其他散居移民

160

-

160

合计

5658

3814

9472


(2)分布特征

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其中东部主要乡镇移民分布较为集中,中部几乎没有移民分布。除去因婚嫁等因素人口自然迁入的散居移民外,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移民村可按空间布局归纳为三种类型,为库区周边村、近郊安置村和远郊安置村,分类统计见表1-4。

1)水库周边村

水库周边村移民主要分布于县内大中型水库库区周边,主要为后靠安置村和征地影响村,该类移民村因水库建设土地被淹,耕园地等生产资料普遍较少,且分布零散,但山林资源丰富。通常该类移民村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使得资源优势很难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此外,由于不同水库规划功能有所差异(是否承担供水任务),又可以根据是否为水源保护地,可将水库周边村划分为水源保护地和非水源保护地。

纳入水源保护范围的移民村,多为限制发展区,往往面临资源难以开发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往往难以开展的问题,由于受到环境保护政策的限制,该类移民村有效发展受到限制,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移民收入水平不高的特征尤为显著。

未纳入水源保护地范围的移民村,因较少受到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坐拥绿水青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通过多年发展,通常种养殖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且文旅产业发展较好,部分移民也通过搭上旅游产业快车,自主经营农家乐、观光农业等获得了较好收益。

此次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的移民村中,水库周边村共有35个,包括:红星街道的岗石村、岚山村、杨绿湖、小金州、金钟源村,渤海镇的渤海村、旦水村、东湖村、石塘山村、安亭村、后砻村,九龙乡的和顺村、田坑村、王湾村、金山村、库坪村、岳口村、岭里村、高沈村、徐垟村、后坪村、高岭村、龙湾居委,景南乡的上标洋村,东坑镇的新和村、白鹤村、儒章村、北溪村英川镇的莲湖村、黄鲍石村、榅茶口村、英川村。

2)近郊安置村

近郊安置村移民主要分布于临近各乡镇驻地或城郊区域,该类区域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便利,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依托临近城区(镇区)的市场优势、交通优势、人口优势,该类移民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快,移民就业渠道广,收入水平高,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已经或正在向城郊型社区转变。

此次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的移民村中,近郊安置村共有18个,包括:鹤溪街道的包凤村、张村村、百岁社区、城南社区,红星街道的城北村、外舍社区、王金洋、和兴村、岭北村,东坑镇的东坑村,景南乡的忠溪村,大漈乡的大漈村澄照乡的金丘村、三石村、东畔村。

3)远郊安置村

远郊安置村移民主要分布在距离城(镇)区较远的农村地区,这类地区往往农业资源较多,而受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得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移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发展动能不足,仍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此次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的移民村中,远郊安置村共有4个,包括:东坑镇深洋村景南乡的东塘村、缪程村、渔际村。

表1-4          景宁县移民村分类统计表

序号

行政区划

乡镇(街道)

社区、村(居)

水库周边村

安置村

近郊安置村

远郊安置村

1

鹤溪街道

-

包凤村、张村村、百岁社区、城南社区

-

2

红星街道

岗石村、岚山村、杨绿湖、小金州、金钟源村

城北村、外舍社区、王金洋、岭北村、和兴村

-

3

渤海镇

渤海村、旦水村、东湖村、石塘山村、安亭村、后砻村

-

-

4

九龙乡

和顺村、田坑村、王湾村、金山村、库坪村、岳口村、岭里村、

高沈村、徐垟村、后坪村、高岭村、龙湾居委

-

-

5

景南乡

上标洋村

忠溪村

东塘村、缪程村、渔际村

6

大漈乡

-

大漈村


7

东坑镇

新和村、白鹤村、北溪村、儒章村

东坑村、深洋村

-

8

澄照乡

-

金丘村、三石村、东畔村

-

9

英川镇

莲湖村、黄鲍石村、榅茶口村、英川村

-

-

1.2.3 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情况分析

从我县在丽水市移民人口的总体占比情况看,截至2020年丽水市核定到人的水库移民人口总量为104827人,其中:我县核定的移民5658人,占丽水市总人口的5.24%。

图1-3 景宁县与丽水市其他区县水库移民人口对比图

从人口总体情况看,2020年我县核定到人的移民5658人,占我县户籍人口数量的3.23,通过对我县水库移民人口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核定的水库移民人口占全部移民总数的99.86%。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2020年我县核定到人的5658人中,0-17岁人口为285人,占移民人口的5.19%;18-35岁人口为1387人,占移民人口的比重为25.23%;36-49岁人口为1931人,占移民人口的比重为35.13%;50-65岁人口为1091人,占移民人口的比重为19.85%;65岁以上人口为802人,占移民人口的比重为14.59%结合人口年龄金字塔分布图,人口年龄呈现出“收缩型”的特征,移民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之间,这一人口格局为我县移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劳动力基础。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中,男性移民人口为2441人,占核定移民人口的44.4%;女性移民人口为3057人,占核定移民人口的55.6%,性别比为0.8,男性移民人口相对偏少,总体上性别比较为均衡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女性移民占比较高的人口性别结构特征所反映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县在“十四五”期间应重点考虑女性移民劳动参与率的提升和扶持问题。

表1-5            水库移民人口结构情况分析表

2006年以前核定人口占比%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0-17岁

18-35

36-49

50-65

65以上

99.86

5.19

25.23

35.13

19.85

14.59

44.4

55.6

图1-4  景宁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1.3 “十三五”移民后期扶持情况

1.3.1 规划情况

“十三五”后期扶持规划人口经登记核定全县17个乡镇共有移民9472人,其中:核定到人的移民扶持人数为6159人,不能核定到人的移民扶持人数为3313人,直补资金发放规划为1850万元

“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项目分为两大类,共涉及移民资金3722.34万元。其中:移民增收规划涉及移民后扶资金投入2233.4万元;美丽家园建设规划涉及移民后扶资金投入1488.94万元。

1.3.2 规划实施情况

(1)人口动态管理情况

“十三五”规划初期(2016年)核定到人的移民扶持人数为6159人,核定到村的移民扶持人数为3313人;“十三五”规划末期(2020年)核定到人的移民扶持人数为5658人,核定到村的移民扶持人数为3814人。

(2)后扶资金使用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累计使用各类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0229.53万元。其中:发放直补资金1759.81万元;支出项目扶持资金8470.12万元。

表1-6       “十三五”期间后扶资金使用情况表

年份

后期扶持资金(万元)

后扶直补资金

项目扶持资金

合计

后扶项目资金

结余项目资金

小库扶助基金

库区基金

其他资金

小计

2016

369.57

233.2875

567

224

180

5

1209.2875

1578.8575

2017

365.07

203.28

847

249

178

1

1478.28

1843.35

2018

340.335

177.715

2435

291

213

1

3117.715

3458.05

2019

345.35

173

662

390

36

19

1280

1625.35

2020

339.48

178.84

659

380

156

11

1384.84

1724.32

合计

1759.805

966.1225

5170

1534

763

37

8470.1225

10229.9275

(3)后扶项目完成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共计完成各类项目316项,安排后扶项目资金8568.94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及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项目9项,涉及移民资金84.93万元;生产开发类项目58项,涉及移民资金1759.95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220项,涉及移民资金5942.29万元;社会事业设施类项目21项,涉及移民资金422.2万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2项,涉及移民资金317万元;其他类项目共计完成5项,涉及移民资金37.29万元;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1项,涉及移民资金5.28万元。


表1-7                  “十三五”期间后扶项目完成情况表

项目内容

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项目

生产开发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

社会事业设施项目

生态及环境保护项目建设

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

其他项目

合计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项目个数(个)

移民后扶资金(万元)

2016

5

29.7

10

235.8

61

589.1

6

37

2

317

-

-

3

14.29

87

1222.89

2017

3

44.23

19

536.33

47

1003.984

-

-

-

-

1

5.28

-

-

70

1589.82

2018

-

-

5

222.72

39

2834.98

3

53.7

-

-

-

-

1

10

48

3121.39

2019

-

-

10

279.5

36

729.5

9

239

-

-

-

-

1

13

56

1261

2020

1

11

14

485.61

37

784.73

3

92.5

-

-

-

-

-

-

55

1373.84

合计

9

84.93

58

1759.95

220

5942.29

21

422.2

2

317

1

5.28

5

37.29

316

8568.94


1.3.3 规划实施效果总体评价

“十三五”期间,我县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战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创新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放共计1759.81万元,做到应发尽发;完成316个项目,投入后扶资金8568.94万元

(1)移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我县始终将创业致富作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主线,坚持开发性移民工作方针。“十三五”期间,精准发放每人每年扶持600元直接资金到移民,直接改善移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结合移民发展需求,通过优化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安排,扶持一批带动移民创业致富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强大动力,促进移民稳步增收。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13200元提高到2020年21880元,分别为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8%和99%,总体达到我县当地农村平均水平,与全县人民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

(2)移民美丽家园建设成效显著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定位,大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加大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工程的投入,切实改善移民人居环境,提高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十三五”期间,我县完成基础设施项目243个,建成双坑口、九龙、岭北等一批村道硬化、饮用水提升、河道美化、厕所革命、亮化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建成石塘山村、渤海村等一批村民中心、养老照料中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移民村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丰富了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成九龙移民公园、王金洋休闲公园、渤海鱼文化公园、双坑口公园、鹤溪滩坑小区休闲长廊等一批休闲场及公园、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为移民创造了优质的生活体验。全面推进王湾、渤海村、上标村、三石村、洋心村等美丽家园示范村建设,召开了全市美丽家园现场会,为打造我县宜居、宜业的美丽移民村创造了有利条件,显示出新时代水库移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祥和的动人景象。

(3)移民村“消薄”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为鼓励和帮扶移民创业致富,我县累计实施生产开发项目57项,涉及移民资金1759.95万元;开展移民技能培训班8期受训移民495人次,占移民劳动适龄人口13.8%,提高了移民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了移民富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加快移民村的集体经济“消薄”工作,实施了强基增收工程、光伏强村工程、物业红利工程,投资2300余万元,建成三石、王金洋、双坑口、梅坑等4座商贸综合体,建成移民电商微创园,孵化移民电商,获得物业收益60余万元。大力实施屋顶光伏、光伏电站等项目,安排补助资金1040万元,整合资金2960万元,建成26个光伏电站,累计装机4251kW。通过系列举措,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实现了移民村经济扶持政策的长效化和可持续性。

(4)库区社会稳定移民满意度高

为增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安定和谐,我县结合实际,开展“大走访”、“入千访万”活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任务,推进移民村分类融合工作,极大促进了移民融合当地村居的进程,有效提升了移民的幸福指数和融入水平“十三五”期间,实施技能培训、就学扶持、医疗困难救助、就业创业帮扶、屋顶光伏安装补助、意外保险投保等精准扶持措施,267名移民获得学历、驾驶证补助71.65万元,给予较大疾病患者2000—50000元救助,解决低收入移民家庭在就学、就医、社会保障方面困难,全力为移民构筑一道防贫保障带,解决了移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移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

1.3.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移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基本实现了全面建小康社会任务,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有待进一步地提升和改进。

(1)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升级转型待突破

我县属于山区县,交通较滞后,土地资源较少,且远离产业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通过系列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得到培育,旅游产业逐渐壮大,第二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形成,但是依然存在农业产业规模小层次较低,旅游产业也未成规模。特别是库区一带远离县城中心,受生态环境限制,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现有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仍然存在着困难。在大力推进移民村削除集体经济薄弱中,虽然达到低水平消除集体薄弱村,但是多数移民村集体收入来源仅为上级政策性补贴、乡贤捐赠、承包地发包、集体资产出租、村办企业等,形成相应产业发展能力,保持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难

(2)库区及移民发展不均衡

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老水库库区、饮用水功能水库库区、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自然村)、未进行过后期扶持的村(自然村)等重点区域存在极大的发展不平衡。受安置地条件不同,安置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不平衡移民家庭状况及构成存在差距,移民之间就业能力和技能素质的差异,移民在就业、收入等上存在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有待持续发力。

(3)美丽家园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我县实施美丽家园建设以来,一直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核心,推进美丽经济建设,建设了一批“美丽、生态、宜居”的移民示范村,移民村面貌得到了改善。进入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花园乡村”,原有移民村人居环境及配套设施仍然存在道路系统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有差距、特色不够鲜明等不充分问题,建成生态优越、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移民美丽家园示范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4 “十四五”水库移民发展形势及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第一批移民纳入扶持范围享受后期扶持政策的最后一个五年。聚焦移民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满足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面临的根本形势。

“十四五”期间,我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发展提出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的目标要求,提出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按照“诗画畲乡·和美景宁”的县域定位,着力“生态价值转化、山海协作创新、民族城乡融合”三大战略重点,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筑“一核引领、两轴辐射、三园联动、全域景区”发展新格局,继续保持全国民族自治县“第一方阵”,打造全省生态价值转化“先行样板”,构筑民族城乡融合发展“引领高地”,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为水库移民村实现转型发展、长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根据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移民后期扶持将紧扣我县“诗画畲乡·和美景宁”的发展格局、我市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等战略部署统筹安排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库区基金等移民专项资金,项目扶持重点兼顾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和移民人数较多但后期扶持资金投入较少的村以及未进行过后期扶持的村。着重抓好移民直补资金精准发放、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创业技能提升,项目扶持资金中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安排比例不低于50%促进移民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打造移民转型发展新高地。


2 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观,坚定“两山”理念,全面厉行“丽水之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使命担当,以发展、稳定、融入为导向,以满足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治理注魂赋能,改革创新,精准发力,着力补短板、增强项、促升级、惠民生,奋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新时代美丽移民村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建成和谐、美丽、幸福的新时代移民新家园

2.2 规划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绿色发展。以“十四五”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为规划背景,深入分析我县水库移民的现实需要,聚焦移民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提出规划思路和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指引作用。

(2)坚持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围绕后期扶持政策中长期目标,精确找准我县移民发展的突出问题,科学把握移民发展的共性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现状条件和发展定位,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符合移民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

(3)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扶持。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扶持。重点考虑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和移民人数较多但后期扶持资金投入较少的村以及未进行过后期扶持的村。

(4)坚持统筹协调,协同配合。坚持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相关规划紧密衔接。妥善处理好后期扶持政策与其他涉农政策的关系,充分发挥后期扶持政策与其他涉农政策的叠加效应。强化部门协作配合,整合多渠道后期扶持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项目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2.3 规划依据

(1)《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公布、第679号修订);

(2)《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5〕37号);

(4)《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7〕128号);

(5)《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通知》(水移民〔2018〕208号);

(6)《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7)《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办移民〔2020〕98号);

(8)《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转发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浙移扶〔2020〕8号);

(9)《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1号);

(10)《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浙江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的通知》(浙移领〔2006〕2号);

(11)《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社〔2018〕49号);

(1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水库移民创业致富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61号);

(13)《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库移民精准扶持实施意见的通知》(浙移扶〔2016〕63号);

(14)《关于印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浙委发〔2018〕16号);

(15)《浙江省水库移民安置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快推进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浙移扶〔2018〕77号);

(16)《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小型水库移民困难问题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9号);

(17)《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规程》(SL728-2015);

(18)《景宁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19)《关于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移民的意愿及移民村组社会经济现状调查资料;

(21)其他相关文件资料。

2.4 规划范围

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600元的后期扶持资金,采取直补发放方式的,规划范围不超出后期扶持直补人口;采取项目扶持方式的,规划范围原则上限于移民所在的村(自然村)。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资金、直补转项目扶持资金、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中央和省筹集的其他专项资金规划范围为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组织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迁安置的农村移民所在村(组);二是为安置大中型水库移民调出土地的村(组);三是水库建设中涉及的“淹地不淹房”人口所在村(组);四是现仍居住在农村的非农业户口移民所在村(组);五是水库蓄水引起库周浸没、塌岸、滑坡、内涝,以及生产生活条件受影响的库边地段、孤岛等影响的人口所在村(组)。

根据以上规定,本规划涉及移民人数9472人(核定到户人口5658人,核定到村人口3814人)。

2.5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2.6 规划目标

到“十四五”规划末,实现两个确保,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确保移民平均收入达到所在县级行政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

2.7.1 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的新期望,坚持“规划引领、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协调配合、目标导向、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开放民主”等要求,以社会和谐稳定,移民发展动力更足、增收渠道更宽、产业效益更高、人居环境更美、生活品质更优为总目标。聚焦低收入移民增收、助力移民村巩固消薄成果,完善制度供给,通过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实现移民产业进一步升级、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移民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高水平全面小康。

2.7.2 具体目标

1)移民人均收入

持续提升移民增收致富水平,到2025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0%。

2)美丽移民村

全面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到2025年移民村基本建成美丽家园,建成新时代美丽家园示范村10个。

3)集体经济

全面消除移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到2025年50%的移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4)移民培训

移民就业能力明显提升,移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普及,移民培训合格率达100%。

5项目扶持

项目扶持资金中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安排比例不低于50%


3 直补资金发放规划

3.1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对象

扶持人口核定对象为户籍在我县的大中型水库的移民。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竣工和开工建设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以2006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核定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为依据2006年7月1日以后开工新建的大中型水库,扶持人口依据《浙江省新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暂行办法》(浙移领办〔2008〕3号)进行核定。为确保直补资金准确发放,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扶持人口年度复核工作的通知》(浙移领办〔2017〕1号)要求按年度开展复核工作。

依据人口核定办法,“十四五”后期扶持规划人口经登记核定全县共有移民9472人,其中:核定到人的共有5658人;不能核定到户到人的共有3814人,见表3-1。

表3-1       景宁县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移民人口

序号

镇(街道)

移民村

移民直补人口

1

鹤溪街道

包凤村

446

2

鹤溪街道

张村村

53

3

鹤溪街道

百岁社区

780

4

鹤溪街道

城南社区

806

5

红星街道

城北村

164

6

红星街道

岭北村

10

表3-1       景宁县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移民人口

序号

镇(街道)

移民村

移民直补人口

7

红星街道

外舍社区

978

8

红星街道

王金洋

115

9

渤海镇

渤海村

173

10

九龙乡

龙湾居委

537

11

景南乡

上标洋村

393

12

景南乡

东塘村

85

13

景南乡

忠溪村

67

14

景南乡

缪程村

9

15

景南乡

渔际村

7

16

大漈乡

大漈村

79

17

东坑镇

东坑村

22

18

东坑镇

新和村

134

19

东坑镇

白鹤村

28

20

东坑镇

儒章村

13

21

东坑镇

深洋村

34

22

东坑镇

北溪村

11

23

澄照乡

金丘村

124

24

澄照乡

三石村

394

25

澄照乡

东畔村

21

26

英川镇

莲湖村

2

27

英川镇

黄鲍石村

6

28

英川镇

英川村

7

29

其他散居移民

160

合计

5658

3.2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发放

3.2.1 发放标准

依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的规定,直补资金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

3.2.2 发放年限

依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的规定,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扶持20年。本规划直补资金发放年限为5年,即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

3.2.3 发放方式

对核定到人的移民采取资金直接发放的方式每年定期分批发放;减少人口从次年1月起停止执行。

3.2.4 发放程序

直补资金发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移民管理机构和财政部门按核准、登记、公示、发放的程序组织实施。直补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分次发放、社会监督”的运行管理机制。直接发放对象经公示后资金在规定期限内直接发放到移民个人账户。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做到精准发放,每年对扶持人口进行复核,对不符合直补条件的予以核减,核减的直补对象从次年起停止发放,核减的资金额度纳入项目扶持预算。

3.3 分年度发放金额及规划总额

(1)基准年后扶直补资金发放情况。以我县2020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核定情况为依据,基准年(2020年)大中型水库后扶资金发放对象基数为5658人,按照每人每年600元扶持标准,直补到人资金共计发放339.48万元。直补资金发刚情况表见表3-2。

表3-2       2020年度直补资金发放情况表

序号

乡镇

(街道)

村社(个)

直补资金

人数()

发放标准(/.)

发放频次(/)

发放金额(万元)

1

鹤溪街道

4

2085

600

1

125.1

2

红星街道

4

1267

600

1

76.02

3

渤海镇

1

173

600

1

10.38

4

九龙乡

1

537

600

1

32.22

5

景南乡

5

561

600

1

33.66

6

大漈乡

1

79

600

1

4.74

7

东坑镇

6

242

600

1

14.52

8

澄照乡

3

539

600

1

32.34

9

英川镇

3

15

600

1

0.9

10

其他散居移民

160

600

1

9.6

合计

5658

600

1

339.48

(2)动态直补资金发放情况。考虑到规划年内,直补人口存在因死亡、服刑、财政供养等原因而造成的人口核减情况,为保证直补资金总额规划的合理性,将根据下列公式测算人口核减情况:

其中:m为年均增长率;B为2020年后扶直补人口数;A为2016年后扶直补人口,n为间隔年份。

结合历年人口核减数据,测算得到,2016-2020年5年间我县直补人口平均核减率为2%。根据预测2021-2025年5年间将累计核减人口543人,预测2021-2025年共发放直补资金1598.28万元,因人口核减而减发的32.58万元将结转至项目资金,见表4-3。

表3-3    2021-2025年景宁县直补资金规划总额

年份

人数(人)

发放标准

(元/.年)

发放金额

(万元)

转项目资金

(万元)

2021

5545

600

332.7

6.78

2022

5434

600

326.04

6.66

2023

5325

600

319.5

6.54

2024

5219

600

313.14

6.36

2025

5115

600

306.9

6.24

合计

1598.28

32.58

3.4 资金使用效益预测

随着“十五”期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逐步推进,直补现金的发放使移民每年可得到600元的扶持费用,用于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支出,有效地缓解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的突出困难,尤其对困难移民家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条件。后扶基金的直接发放是对移民的后期补偿,体现了对移民群众为公益事业付出代价和做出牺牲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可使移民感受到政府的关怀,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美丽家园建设规划

4.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十三五”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的开展,我县移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移民村基础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同美丽乡村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标准相比,村容村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农村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进入新时代需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统领,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总目标,注入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补齐移民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推进移民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新移民村治理体系,努力建设“环境秀美、数智增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的新时代移民美丽家园。

4.1.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短板突出

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广大移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在移民村交通、生产用道、供水、网络通讯等提升上明显不足。

对于早期搬迁安置的水库移民而言,虽然在初期已有的道路能够满足其日常出行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道路并未同步进行改造升级,社区内道路普遍存在路幅狭窄、车辆违章停放、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尚未分离等问题,移民村(社区)道路规划的滞后,给当地移民的日常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对于部分水库周边村和远郊安置村而言,主要依托县道与外部连接,因与国道距离不等,各村对外连接便捷程度各有不同,直接临山分布的移民村之间联通极为不便。部分移民村存在通村道路连续性较差,断头路多,村内各组尤其是自然村组交通不便。村内通自然村道路质量较差,道路硬化率较低,部分为石子路或者土路,路宽3-5m,路面存在破损状况。

4.1.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对于近郊安置村而言,市政设施较为完备,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公共服务设施能够较好的实现城乡共享;而对于部分远郊安置村而言,远离城镇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部分移民村缺乏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且无完备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街道亮化问题明显,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满足需求,但仍然部分移民村目前尚未有独立且有完整产权的办公场所。

4.1.3 人居环境仍有待改善

“十三五”期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多数移民安置点风貌经过整治,建筑外立面进行过改造,村活动广场进行过整修,人居环境明显获得提升。但相当一部分村庄人居环境则整体一般,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原有住宅房屋维护相对较差,存在少量的危旧房,多为村民自建砖混房屋,存在屋面破损,结构老化、室内设施不全等问题。

历史上因山区地形所限,导致城乡区域差距较大,进入新时代,我县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试点,全域旅游推进,区域特色打造,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优质均衡的城乡社会民生更加幸福,优势互补的城乡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形成民族共兴、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提升。

4.2 相关规划要求

衔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助推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美丽家园建设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合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便利的交通是实现生产要素流动并实现增值的关键,对于远郊移民村而言,首先应该做好村内道路的新建、修缮或维护工作,其次做好村村互通道路工程,以实现劳动力资源、其他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在完善末端道路系统的同时应加强对外通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库区、安置区的道路交通网络,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2)科学布局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满足移民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就业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着力解决库区、移民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尚无法满足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的需求短板,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分析梳理不同类型移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3)系统提升移民村整体村容村貌

村容村貌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卫生环境,特别是污水及其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配置的数量和运营的能力是影响村容村貌的关键因素。“十四五”期间,围绕村容村貌提升,加大做好农村无害化厕所的改造和日常管理,建立长效管护的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机制,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宜通则通的原则,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积极开展移民村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工作。

4.3 建设原则

1)民生优先原则

把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放在第一位置,确定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聚焦移民发展的核心困境和薄弱环节,以移民的根本需求为着眼点,重点解决移民最为期盼、直接受益的问题。

(2)产业协调原则

坚持产业结构产业格局相协调以“诗画畲乡和美景宁”战略定位为大背景,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总要求,发挥畲族文化和生态底色优势,努力在生态经济、美丽花园、和谐乡村等方面做到产村一体,结合现代种养殖业、农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移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布局,确定各移民村的美丽家园建设方向。

(3)居住便利原则

坚持城乡共享,综合考虑区域村内服务需求,构建均衡网络服务体系,使各移民村达到生活便利的现代居住、生活标准。

4.4 扶持方向及内容

我县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重点是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结合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和村庄布局规划及特色文化村保护与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扶持主要任务内容如下:

推进基础设施补短强基工程,提升完善水、厕、路等基础设施。通过持续完善引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重点加大生产基地连接、村与村连接的道路建设和防洪、安全等功能提升,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村庄内道路、排污、休闲步道建设改造。助推移民村数字化建设,加强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连网结合网络宽带,巩固移民村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提升移民生活安全感。优先支持移民村电网改造、农村饮用水巩固提升等。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1)公共服务中心修缮与维护。做好村委或村民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区建设,配套配置党员活动室、综治、办公室等办公场所。

2)休闲便民公园、广场的建设。继续统筹推进移民村(社区)休闲公园和广场的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完善和丰富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助力文化礼堂提升。继续助力实施农村文化礼堂提升,全面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全星级”,打造村庄“会客厅”。

4)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5)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协调推进包括福利院、生态公墓等在内的其他社会事业类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移民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需求。

(3)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重点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10个美丽家园示范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建设,优先解决供水、道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助力房屋立面改造,实施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文化体育设施、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力助推村庄洁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等项目建设和美丽庭院建设。主要扶持内容如下:

1)充分挖掘库区周边村坐拥库区美丽景致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2)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示范村和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实现乡村美丽宜居。

3)深入实施村庄景区化创建,实现产业有支撑、文化有内涵、地域有特色。

4)实施村庄美化、亮化、硬化、亮化、绿化行动,改善村庄风貌,提升移民村形象。

5)生态河道整治工程。对流经村(社区)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的修复和整治,推进美丽库区建设,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移民村的整体生环境。

(4)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规划

按照“抓基层、打基础”的要求,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扶持。“民族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为融入点,着力在资源要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生态价值、数字治理等八大领域构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助推移民村治理重心下移,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经验。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和谐稳定机制建设,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化解大中型水库遗留问题构建库区、安置区和谐发展共同体主要扶持内容如下:

1)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党支部工作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党建“全域提升、全面提质”。助力农村治理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

2)以“三治融合”为引领,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加强后期扶持项目管理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积极支持文化、卫生防疫、科技、法制普及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礼堂、讲习所等场所建设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3)以“最多跑一次”为要求,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村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农村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推进“最多访一次”工作,确保“小事不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助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4.5 扶持对象及项目布局

推进强基补短工程,强化水、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一是持续完善水、路等基础设施,加强重点生产基地联接、村与村联接的道路建设和防洪、安全等功能提升,加强村庄内道路硬化、排污、排水的改造,支持旅游村、中心村、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改造游步道项目。优先助力实施移民村电网改造、农村饮用水巩固提升。二是以健全移民村公共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为标准,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支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对住房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美化亮化洁化硬化绿化移民村。

表4-1     “十四五”期间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名单

序号

乡镇(街道)

行政

重点示范村

1

九龙乡

王湾村及社区

2

渤海镇

渤海村

3

石塘山村

4

红星街道

岭北村双坑口安置小区


5

王金洋村及社区


6

岭根源村


7

澄照乡

金丘村

8

三石村

9

东坑镇

新和村

10

北溪村


11

儒章村


12

景南乡

上标村

13

东塘村

14

大漈乡

大漈村

15

英川镇

英川村

4.5.1 基础设施建设

按相关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短缺的重要性,分类推进交通、水利、建设、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根据居住情况及村落布局,优先解决产业发展、分散偏僻、偏远的村道路修建,将各村组与村内主路网体系进行连接。近期重点开展道路“最后一公里”工程的移民村,主要助推英川镇莲湖村、九龙乡高岭村、东坑镇白鹤村、北溪村;渤海镇石塘山村、景南乡东塘村等道路项目;远期拟重点开展桥梁建设、饮水工程、水库及防洪堤、码头修缮等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助推英川镇黄鲍石村、莲湖村;九龙乡田坑村、岳口村、高岭村、金山村;东坑镇东坑村;澄照乡东畔村;景南乡缪程村;红星街道和兴村等。


图4-1  道路“最后一公里”项目布局图

4.5.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公厕以便利、安全、生态、清洁为原则,力争两年内完成每个移民村有一所洁净公厕,分类分步对景区村实施旅游厕所改造,改善移民村卫生条件。近期主要推进景南乡东塘村,九龙乡田坑村,英川镇榅茶口村等公厕项目实施。


图4-2   公厕建设项目布局图

2村级公共用房修缮与维护。推进村级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德治、法治、智治融合,积极助力扩建或新建移民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图书室、文化室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移民村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需求。根据移民村发展需求,近期重点推进九龙乡后坪村,远期主要推进红星街道岗石村、金钟源村。


图4-3   村级公共用房修缮与维护项目布局图

3)停车场建设。围绕移民村发展及产业发展需要,按照村庄建设规模需求,适度支持扩建或新建停车场及设施建设,解决移民村停车困难的问题。近期无重点推进计划,远期主要推进红星街道陶州村;九龙乡后坪村。


图4-4   停车场建设项目布局图

4)休闲便民中心的建设与完善

紧扣改善库区、移民村文化生活需求,扩建或新建休闲便民中心,重点解决移民便民休闲公园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问题,以提升移民村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期推进渤海镇石塘山、渤海村、旦水村、九龙乡高岭村、高沈村、英川镇英川村、莲湖村、黄谢圩村等休闲便民中心的建设与完善,远期推进红星街道金包山村、王金洋村;九龙乡徐垟村、和顺村、高沈村;英川镇黄鲍石村英川村;渤海镇渤海村;景南乡东塘村。


图4-5 休闲便民中心建设项目布局图

4.5.3 人居环境整治

根据移民村的特点,分类谋划。着力围绕美丽家园示范村、美丽库区示范点等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我县移民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十四五”期间的项目主要分为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针对性的开展景观节点游步道、美丽庭院、环境卫生、人行道等项目,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重点助力景观提升工程、路边绿化、外立面改造、游步道工程、亮化工程等提升移民村整体人居环境质量,为库区移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远期推进鹤溪街道金惠小区;红星街道金都小区、双坑小区;渤海街道旦水村、东湖村、石塘山村;九龙乡徐垟村;澄照乡东畔村;景南乡忠溪村、东塘村、上标垟村;英川镇榅茶口村、莲湖村。



图4-6 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布局图

表4-2        美丽家园近期建设项目布局表

类型

行政区划

美丽家园建设

乡镇

村名

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人居环境整治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包凤村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张村村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百岁社区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城南社区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岗石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岚山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城北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岭北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外舍社区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杨绿湖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小金州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和兴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金钟源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王金洋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渤海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旦水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东湖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石塘山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安亭村







续表4-2        美丽家园近期建设项目布局表

类型

行政区划

美丽家园建设

乡镇

村名

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人居环境整治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后砻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和顺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田坑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王湾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金山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库坪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岳口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岭里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高沈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徐垟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后坪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高岭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九龙乡集镇







库区周边村

景南乡

上标洋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东塘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忠溪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缪程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渔际村







远郊安置村

大漈乡

大漈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东坑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新和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白鹤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儒章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深洋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北溪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金丘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三石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东畔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莲湖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黄鲍石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榅茶口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英川村





4.6 扶持方式

美丽家园建设内容全部采用项目扶持的方式,通过建设解决核心民生问题的项目,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移民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使移民直接受益。

4.7 后期扶持资金安排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美丽家园建设扶持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等。以我县以各乡镇(街道)、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需求为基础,在征求我县移民主管部门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期间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如下安排:

“十四五”期间,拟安排美丽家园建设资金3159.2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扶持规划资金947.77万元,占比为30%,公共服务设施扶持规划资金789.81万元,占比为25%,人居环境整治扶持规划资金1263.69万元,占比为40%,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规划资金157.96万元,占比为5%,资金安排及年度计划情况详见表4-3。

表4-3 美丽家园建设类资金安排表

美丽家园

项目类别

资金总额

(万元)

占“十四五”期间占美丽家园建设投资总额的比例(%)

基础设施

947.77

30

公共服务设施

789.81

25

人居环境整治

1263.69

40

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157.96

5

合计

3159.23

100


5 产业发展规划

5.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为有效改善水库移民村(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推进移民增收,通过“物业建设”、“劳务培训”、“项目扶持”的方式开展项目扶持,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造血型项目”缺乏等问题。在我县旅游产业、景宁“600”农业、“三小经济”以及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下,库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九龙的蜂蜜、粉丝,景南、大漈的蔬菜大棚,红星雪梨,英川粉片(皮),以及东坑、渤海、大漈等地旅游产业的块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4幢移民物业建成并逐步有收益,移民在产业发展中收入得到较快增长,集体经济也明显增加。我县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物业经济”、电商产业等多种新模式,加大对产业扶持力度,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助推产业发展,促进移民村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但是我县水库移民村数量大,分布较散,资源状况差异大产业发展难度大并存在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水平仍然较低,现代农业发展设施明显不足,产业规模低,特别是偏远的移民村农业基地建设滞后,管理缺乏。二是农业产业基础配套依然短缺不足,我县茶、竹、果种植面积广,基地远离城乡居住区,交通不便,特别是基地内机耕路不足。三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明显滞后,产业内部整合也存在问题,造成产业链短、规模小、效益差。四是旅游等优势产业仍然不优,模式、内容创新上不够,适应休闲度假产品不足,移民村在旅游发展上总体落后于全县水平。五是移民群众产业技能素质上还有不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

5.2 相关规划要求

根据我县“十四五”规划建议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确定的发展思路,梳理我县移民村产业现状明确后期扶持产业项目发展方向为落脚点,提出本次规划的重点。

(1)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坚持生态价值转化

“十四五”期间,我县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等领域为重点,扩大生态价值转化面,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推进“生态+”,激活绿色资产,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消费,突出文旅融合、全力壮大生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各移民村依托政策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放大生态旅游效应,加快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生态文明底色打造旅游核心竞争力。

(2)打造大平台,拓宽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继续创新山海协作模式,全面问海借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以更大范围的区域协作,以更深层次开放合作赢得更多发展助力,解决交通区位偏远、高端要素短缺的问题。发挥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加强与上海、杭州、嘉兴、台州以及温州等地区的合作共赢,在山海协作中探索景宁新模式。库区、移民村继续把握结对机制机遇,以“存量挖潜”为导向,对一些“低、小、散”生产基地,加快整合,全面铺开飞地经济模式,加快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3)民族城乡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民族地区城乡融合试点为契机,加快区域空间集聚开发,片区特色打造,设施共建共享为导向,解决城乡布局散、能级弱的问题,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新增长,努力实现民族特色的城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优质均衡的城乡社会民生更加幸福,优势互补的城乡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促进民族共兴、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各移民村锚定“民族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战略,着力在资源要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规划建设、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生态价值、数字治理等八大领域构建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赋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化,推动库区、移民村产业跨越发展。

5.3 建设原则

(1)坚持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移民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引导移民、移民村以品质、品牌为核心,转变以数量追求效益为高质量发展乡村产品产业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美丽经济

2)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把融合发展贯穿移民村振兴全过程,全面推进产村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扩大产业效益,带动更多移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3)坚持因地制宜、特质发展。科学把握移民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挖掘乡村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乡土特色产业。针对精品村、历史文化村、民族村、生态脆弱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不同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适应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乡村特色产业、加工物流等产业发展。

4)坚持生态立农,着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生态兴农美田园”、“安全放心美生活”,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为主载体、主抓手,深入推进“两美”农业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5.4 扶持方向及内容

我县移民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规划:

(1)现在农业发展规划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移民所在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继续积极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田水利、生产道路、农地整治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和管护,重点完善机耕路、泵站、排灌渠道、挡墙护坡、沟渠及渠系建筑物,配套生产管理用房、生态循环设施,提高土地利益率,增加移民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园区进排水渠道、道路交通、电力设施、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园区标准化、生态化、公园化,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景观化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以产业化经营壮大具有区域特色、品牌优势的现代种养业,重点助力竹木加工、特色小水果种植、山地蔬菜、花卉、中药、茶叶种植发展。持续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业综合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在田园环境整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设施现代化、农业生态循环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面貌景区化“六化”为重点的扶持,打造农业产业廊道和景观带。三是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库区、移民村挖掘传统特色产业,结合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功能,积极发展作坊、工坊、制作坊等形式的特色乡土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形成综合体型多功能复合的产业园。四是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积极延伸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将农副产业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培育对接旅游市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延伸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包装、产品交易市场等二三产业项目,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助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业品牌振兴,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来料加工发展规划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对来料加工厂房建设、农产品生产线设备进行补助,继续完善来料加工经济人、加工者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来料加工转型升级发展,支持集体物业发展来料加工推进由分散向适度集中转型,积极培育依样加工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转型,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转型,来料代加工向销售来料加工产品转型的移民经济人、加工点,适应互联网发展由上门接单向网络接单转型,全面提升来料加工业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乡村旅游业规划

充分发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按照全域、全景、全业、全民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地挖掘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大力助推美丽经济建设。一是打造一批库区美丽村庄。二是打造一批库区美丽产业。支持建设美丽农场(林场、渔场)、茶园观光、生态种养殖等农旅融合、休闲体验产业。三是打造一批库区美丽景致。围绕库区湖光山色、竹海林涛、文化古迹、古桥古道、独特气候等美丽资源、养生资源,建设美丽库区优美景致示范点。重点推进滩坑、上标、白鹤、英川等库区村庄及库区景点建设,建成若干个A级景区村和美丽库区优美景致示范点,积极配套推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四是打造库区美丽环境。建设词画码头、最美水上森林风景线、消落带生态修复等。

(4)乡村信息产业规划

依托我省数字经济和电商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产业和集疏运网络体系,聚焦通道、平台、网络等关键环节,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支持引导建立农产品电商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线上线下互易、直供直销、快递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着力推进移民电商微创园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商扶持,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培育发展一批移民电商,促进产品直销、产业升级。

5)物业经济规划

为切实增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造血”功能,助推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物业经济扶持方式。利用“建一个市场、兴一片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移民”的带动效果,以产业布局为引领,整合移民后期扶持零散资金,推进多村联合,购买商铺、建设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等,发展物业经济。积极发挥山海协作优势,采取飞地置业形式,打破地域空间限制,多渠道、多途径地增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集体经济实力,优先支持移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景宁600微创园”建设。

物业经济扶持要坚持稳健原则,降低市场风险,做到项目可行、程序到位、建设规范、效益明显。加强实地考察、评估及验收,建立健全移民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村级民主管理,增强物业项目开发经营管理的监督检查,保障物业收益最大化,利益分配最优化。

(6)乡村新型服务业规划

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7)其他产业规划

“十四五”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动移民自主创新创业积极性,创办适应产业转型发展产业,带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产业。

5.5 扶持对象及项目布局

5.5.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机耕路建设及硬化

近期实施机耕路建设及硬化的移民村分为种类型,库区周边村渤海镇的渤海村,东坑镇的新和村,红星街道的和兴村景南乡的上标村;近郊安置村澄照乡的东畔村,东坑镇的东坑村,鹤溪街道的张村大漈乡的大漈村等;远郊安置村的景南乡的缪程村等,重点整治部分库区周边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远期重点在红星街道小金州村、和兴村;渤海镇渤海村、后砻村、旦水村;大漈乡大漈村;景南乡东塘村、上标垟村等村谋划同类产业。通过开展机耕路建设及机耕路硬化提升工程,提升农业生产便利性及农业生产效率

图5-1 机耕路建设及硬化项目布局图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近期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移民村重点为库区库周,主要红星街道的金钟源村,九龙乡的徐垟村,英川镇莲湖村等;远期实施该类项目的移民村为九龙乡田坑村、王湾村;景南乡忠溪村。通过实施拦水坝、水渠修建工程,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图5-2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布局图

5.5.2 现代农业

近期实施现代种养业的移民村为远郊安置村景南乡东塘村远期开展现代农业的移民村为红星街道岚山村、九龙乡徐垟村、金山村、和顺村、库坪村;景南乡忠溪村等通过利用周边闲置的荒山、杂地等资源,通过流转承包等方式,开发食用菌种植产业,加强园区道路、生产便道、生产管理用房、灌溉、生态灭虫等配套设施建设

5-3  现代农业项目布局图

5.5.3 光伏产业

继续助推库区周边九龙乡、渤海等乡镇移民村实施光伏产业,并在渤海镇后砻村、旦水、石塘山村等村规划发展光伏产业,争取多方资金及政策支持,建成村级或者村联建光伏电站,增加移民个人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5-4   光伏产业项目布局图

5.5.4 乡村休闲旅游业

提出近期实施旅游产业的移民村为库区周边村九龙乡的高沈村,远期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移民村为渤海镇东湖村、石塘山村;九龙乡高岭村;大漈乡大漈村;景南乡上标垟村;英川镇英川村、榅茶口村。通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等领域为重点,扩大生态价值转化面,让绿水青山开出金花银花。全力推进“生态+”,激活绿色资产,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消费,突出文旅融合、全力壮大生态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5-5 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布局图

5.5.5 农村电商扶持

以近郊移民村为主,对库区周边村适当扶持。依托浙江省数字经济和电商产业的先发优势,继续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和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扶持。以“互联网+”为引导,继续推进移民电商微创园发展,扶持壮大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使农村电商成为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移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5.5.6 其他新产业新业态

以近郊移民村、远郊安置村为主,对库区周边村适当扶持。深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全面问海借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以更大范围的区域协作,以更深层次开放合作赢得更多发展助力在山海协作中探索景宁新模式发挥我县民族地区政策优势,全面加强与上海、杭州、丽水以及温州等地区的合作共赢,因地制宜发展物业,加大标准厂房等购置、运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村优先发展飞地经济。

表5-1    宁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分布情况

类型

行政区划

产业转型升级

乡镇

村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

光伏产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包凤村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张村村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百岁社区









近郊安置村

鹤溪街道

城南社区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岗石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岚山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城北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岭北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外舍社区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杨绿湖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小金州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和兴村







库区周边村

红星街道

金钟源村








近郊安置村

红星街道

王金洋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渤海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旦水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东湖村







表5-1    宁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分布情况

类型

行政区划

产业转型升级

乡镇

村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农业

光伏产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远期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石塘山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安亭村







库区周边村

渤海镇

后砻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和顺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田坑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王湾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金山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库坪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岳口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岭里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高沈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徐垟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后坪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高岭村







库区周边村

九龙乡

九龙乡集镇








库区周边村

景南乡

上标洋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东塘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忠溪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缪程村








远郊安置村

景南乡

渔际村









远郊安置村

大漈乡

大漈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东坑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新和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白鹤村









库区周边村

东坑镇

儒章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深洋村









近郊安置村

东坑镇

北溪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金丘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三石村









近郊安置村

澄照乡

东畔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莲湖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黄鲍石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榅茶口村








库区周边村

英川镇

英川村








5.6 扶持方式

产业转型升级内容全部采用项目扶持的方式,通过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扶持移民村集体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移民收入,促进移民村持续跨越发展。

5.7 后期扶持资金安排

“十四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种养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十四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资金进行如下安排:

“十四五”期间,拟安排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总资金3290.86万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987.26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30%;现代农业329.09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10%;乡村休闲旅游业493.63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15%,光伏产业329.09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10%;农村电商329.09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10%;其他新产业新业态822.72万元,占产业转型资金的25%,产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安排见表5-2。

表5-2              产业转型升级类项目资金安排表

序号

项目类型

资金总额(万元)

占“十四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总额的比例(%)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87.26

30

2

现代农业

329.09

10

3

乡村旅游

493.63

15

4

光伏产业

329.09

10

5

农村电商

329.09

10

6

其他新产业新业态

822.72

25

合计

3290.86

100


6 创业就业能力建设规划

6.1 移民劳动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20年我县核定到人的移民共计5658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8-64周岁)约占移民总人数的80.21%。我县移民劳动力人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移民劳动力外出务工居多。从其所处行业来看,移民务工人员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或低附加值工作的体力劳动,如建筑、服务业等,劳动时间长、工资报酬低,特别是近年来受到经济调整和新冠疫情的影响,移民外出务工影响较大。

(2)移民劳动力总体文化水平不高。除从事普通的农业生产外,缺乏其它致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长期处在就业结构底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转移难度大。

(3)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略高于男性劳动年龄人口。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与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分别为44.4%和55.6%,针对性开展适合女性就业需要的技能培训,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成为“十四五”期间后扶工作的重点任务。

6.2 培训原则

1)坚持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建立各类主体参与培育的有效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培育活力,规范培育行为,提高培育质量。

(2)坚持立足产业。立足于“农业+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重围绕农村产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主线,以休闲农业为导向,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种养产业做大做强。

(3)坚持精准培育。着眼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科学遴选培育对象,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强化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培育形成一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6.3 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特点、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和移民自身的现实,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移民技能培训、素质教育培训、创业就业培训等,稳步提高水库移民的科技文化素养和生产技能,增强移民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

6.3.1 技能培训规划

(1)培训内容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引领、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分为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两大类。

1)技能培训:大力增强移民技能培训,拓宽创业和就业空间,提升移民就业创业能力。第一,根据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掌握生产技术,增加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移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第二,根据我县产业发展要求、市场需求、转型需要,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使移民能够掌握1-2项职业技能,满足就业需要。

2)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提高移民创业技能,培育造就一批善经营、精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经纪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吸引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带领更多移民就业创业。

3)其他培训: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移民综合素质培训、移民子女教育补助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培训,让移民村干部群众掌握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及政策知识,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开展移民综合素质培训,普及法律知识、生活常识等,提升移民综合素质。继续落实移民家庭子女就学培训补助,支持鼓励移民家庭子女的学习教育。

(2)培训方式

一是采取培训理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走出课堂、走进基地、送教到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园艺专家等对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现场授课。

二是采取培训模式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订单企业和受训移民三者积极性,全力拓展移民就业渠道。培训前,由学校引入相关企业,制定培训标准、培训计划;培训中,由学校委托订单企业直接派员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培训后,由学校组织受训移民与订单企业自愿进行就业洽谈,从而增加移民就业机会。

6.3.2 低收入移民帮扶规划

十四五期间继续通过创新方式、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等方式,分类施策,在生产开发、就业培训、助医助学等方面实施精准帮扶,为困难移民、移民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加强困难移民特别是低保、低边户在医疗、就学等方面帮扶,确保低收入移民增收致富。

(1)实施“保障”帮扶,全面落实低收入移民社会救助政策

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以及《浙江省临时救助办法》(浙政发〔2015〕35号)等保障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低收入移民生活困难。

(2)实施“精准”帮扶,完善移民帮扶长效机制

继续推进精准扶持政策,在就学、就医、就业、创业等方面逐步完善保障机制。健全低收入移民户数据库,加强对低收入移民的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落实结对帮扶制度对缺乏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低收入移民,建立一对一联系,加强致富信息引导,注重在资源开发利用、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扶持措施。

(3)实施“造血”帮扶,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依托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创新创业,大力助推生产开发建设,努力增加移民的收入。切实加强产业帮扶、科技帮扶、创业帮扶、就业帮扶和金融支持,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加强技能培训,采取项目扶持、小额低息贴息贷款等措施变生产生活观念,鼓励支持家庭有劳动力有创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移民发展生产或转移就业。

(4)继续帮扶低收入移民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建小康社会阶段,低收入移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后,他们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增收,与全县人民同步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县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库区和移民安置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威信和形象。“十四五”时期依然将低收入移民增收问题纳入发展规划,加强相应措施,继续实施帮扶计划

6.4 后期扶持资金安排

根据创业就业能力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由县级统筹安排实施。结合历年该类资金使用情况、移民在就业技能、素质培训及创业培训方面的需求,根据我县项目资金总体情况,规划安排后期扶持总体资金的2%作为创业就业能力建设资金。

规划总资金131.54万元,其中培训教育扶持规划资金92.14万元,占比为70%,低收入移民帮扶规划资金39.49万元,占比为30%。

表6-1   就业创业能力建设规划资金安排表

序号

项目类型

资金总额

(万元)

占“十四五”期间就业创业能力建设规划资金投资总额的比例(%)

1

培训教育

92.14

70

2

低收入移民帮扶

39.49

30

合计

131.54

131.63


7 小型水库帮扶规划

7.1 小型水库分布现状

我县境内共有44座小型水库,淹没影响移民涉及全县21个乡镇54个行政村。

表7-1     景宁县小型水库现状

序号

水库名称

规模

所在乡镇(街道)

所在村

备注

1

三枝树

小(一)型

鹤溪街道

鹤木岭村


梅歧乡

东文楼村


2

白鹤二级

小(一)型

东坑镇

儒章村


3

温头口

小(一)型

家地乡

坪坑村


芎岱村


4

高岩下

小(一)型

九龙乡

高岭村


王湾村


5

芎岱楼

小(一)型

家地乡

家地村


6

毛垟

小(一)型

毛垟乡

毛垟村


秋炉乡

下圩村


7

景润

小(一)型

沙湾镇

莲川村


小地村


何处村


叶桥村


8

上标二级

小(一)型

雁溪乡

雁溪村


石梯村


大坵湾


9

龙川

小(一)型

英川镇

莲湖村


10

金村水库

小(一)型

严村村

三枝树村

在建

红星街道

岗石村

11

石银

小(二)型

标溪乡

溪港村


雁溪乡

大坵湾


大漈乡

大漈村


12

坦袋

小(二)型

渤海镇

后砻村


表7-1     景宁县小型水库现状

序号

水库名称

规模

所在乡镇(街道)

所在村

备注

13

蒲洋

小(二)型

澄照乡

金坵村


14

际头水源库

小(二)型

澄照乡

际头村


15

大地乡黄坑

小(二)型

大地乡

大地村


16

鱼仓坑

小(二)型

大地乡

驮垟村


17

水溪

小(二)型

大地乡

张溪村


18

金牛坑

小(二)型

大漈乡

东畔村


彭岑村


19

上塘水库

小(二)型

大漈乡

潘宅村


20

均洋电站

小(二)型

大均乡

泉坑村


21

东方电站

小(二)型

东坑镇

北溪村


22

陈潭

小(二)型

东坑镇

杨斜村


23

桃源库下

小(二)型

东坑镇

桃源村


24

白水际

小(二)型

鹤溪街道

三枝树村


25

陶山

小(二)型

红星街道

小金州村


26

大粗

小(二)型

红星街道

杨绿湖村


27

丰水一级

小(二)型

红星街道

岗石村


28

三条际

小(二)型

家地乡

芎岱村


家地村


29

渔际坑

小(二)型

景南乡

渔际村


上标村


30

黄坑

小(二)型

九龙乡

后坪村


31

白坦

小(二)型

九龙乡

徐垟村


32

顺利一级

小(二)型

九龙乡

库坪村


33

白殿坑

小(二)型

九龙乡

高沈村


34

顺利二级

小(二)型

九龙乡

库坪村


35

南坑源

小(二)型

鸬鹚乡

葛山村


印章村


南坑源村


鸬鹚村


36

银库

小(二)型

毛垟乡

库头村


37

双银坑

小(二)型

梅歧乡

梅岐村


表7-1     景宁县小型水库现状

序号

水库名称

规模

所在乡镇(街道)

所在村

备注

38

五洋一级

小(二)型

秋炉乡

新塘垟村


39

五洋二级

小(二)型

秋炉乡

新塘垟村


秋炉村


40

金峰

小(二)型

沙湾镇

莲川村


小地村


大地乡

大地村


41

石洞门

小(二)型

梧桐乡

高演村


金林村


大漈乡

彭岑村


42

岭头桥

小(二)型

雁溪乡

家地村


大地乡

张溪村


43

企岩

小(二)型

英川镇

凤凰寨村


44

粗砻

小(二)型

英川镇

岗粗岭村


7.2 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小型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决移民人数较多、库容接近中型水库的小型水库移民村困难,优先解决移民群众当前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精准发力、补齐短板。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解决普惠政策覆盖不到或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开发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因时、统筹分析,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项目,保证实施效益。

7.3 扶助方向及内容

“十四五”期间,小型水库帮扶规划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主要包括: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水利设施,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助推人畜用水、用电、村内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解决。

(1)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小型水库移民村及库区饮水安全、道路交通、供电设施、新村建设、路面硬化等项目。重点解决小型水库移民村和影响村的人畜饮水、村内道路、文化娱乐设施、环境保护等设施薄弱问题。

(2)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小型水库移民村及库区田间耕作道路、渠系灌溉、抽水泵站、生产用房等项目。重点提升小型水库移民村的田间生产基础设施、林间道路,提高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

(3)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规划

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项目规划。重点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移民的业余生活,极大地改变移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4)生产开发规划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各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积极引导小型水库移民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生产开发。对项目采取补助或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库区与安置区移民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

7.4 扶助资金安排

“十四五”期间小型水库帮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产开发。规划总资金2050万元,每年资金410万元。

表7-2   小型水库帮扶规划资金安排表

序号

项目类型

资金总额(万元)

占“十四五期间”小型水库帮扶规划资金总额的比例(%)

1

基础设施

512.5

25

2

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

410

20

3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102.5

5

4

生产开发

1025

50

合计

2050

100


8 后期扶持资金安排及年度计划

“十四五”规划将以“问题导向”作为核心思路,科学分析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发展阶段工作任务正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面临的形势,按照“理清问题—明确任务—确定重点建设内容”的思路,明确“十四五”大中型水库移民投资规划的范围,按照“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规划期移民后扶项目总投资的估算以及年度资金的安排。

8.1 资金估算

根据“十四五”期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任务确定资金估算范围,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进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估算。

(1)理清问题

国务院17号文件提出,后期扶持的目标是要解决移民温饱、基础设施薄弱和移民长远发展三大问题。当前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总体形势是:第一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通过十几年的政策扶持、三年脱贫攻坚计划实施,水库移民吃得饱、穿得暖;第二个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总体上移民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存在薄弱环节;第三个问题,关于帮助移民解决长远发展问题,这是关系到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和安置区和谐稳定的根本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均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进入新时代,移民长远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任务依然艰巨。

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应该在继续提升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移民的长远发展问题。

(2)明确任务

直补资金发放是解决移民长远发展问题的基础。自2006年国家层面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直补资金扶持方式就成为了解决移民长远发展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资金直补仍是后扶工作的核心任务。

移民长远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前置条件,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提升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水平”作为后扶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对移民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综合性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开展中应该把以基础设施提质为核心的“美丽家园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后扶工作的核心任务。

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解决移民长远发展问题的核心。充分考虑库区、移民安置村、移民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在“近郊安置村”、“远郊安置村”和“水库周边村”之间也存在不平衡,考虑到本次规划可能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的最后一次五年规划,在移民长远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培育水库移民村的“造血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结合不同移民村资源禀赋、传统产业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我县相关规划的要求,实现水库移民村“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移民后扶工作的重点核心任务。

水库移民是库区和安置区发展的主体,要实现“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关键是要增强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移民自我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移民后扶工作的重要核心任务。

(3)确定重点建设内容

根据“十四五”期间大中型水库移民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以及“三大重点任务”,本规划提出了如下具体内容:

美丽家园建设方面,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解决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村容村貌改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重点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种养业”、“光伏项目”、“乡村旅游业”、“其他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解决移民村产业发展问题。

在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方面,重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来解决移民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问题。

(4)估算结果及分析

1)后扶资金总额度测算。本次规划按照限额规划的原则展开估算。移民后期扶持资金额度以中央和省下达的2020年度资金为基数进行确定。根据我县各类后期扶持资金到位情况分析,经测算,我县“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后期扶持资金总额为10230万元。

2)确定重点任务使用后期扶持资金的比例。根据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核定成果,“十四五”期间水库移民直补资金为1598.28万元,即直补资金占后扶资金总额的15.62%;考虑到我县后扶工作开展中需将小水库扶持进行统筹考虑,拟采用历年小库资金占比均值作为十四五期间估算小库资金比重依据,确定小水库占后扶资金总额的20.04%项目扶持资金为占后扶资金总额的64.34%。

在项目扶持资金具体项目的比例分配中,根据 “十四五”规划产业转型资金不得低于50%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配比中以临界值为标准,即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占项目扶持资金的50%,占后扶资金总额的32.17%;根据我县移民人口特征及市场劳动需求、美丽家园建设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就业创业能力建设资金类项目占项目扶持资金的2%,占后扶资金总额的1.29%美丽家园建设资金类项目占项目扶持资金的48%,占后扶资金总额的30.88%.

3)估算分项后扶资金总额。根据不同项目核算比重,“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共需后期扶持总额为10230万元,其中:直补资金1598.28万元,美丽家园建设资金3159.23万元;产业转型资金3290.86万元;就业创业能力建设资金131.63万元;小库扶助资金2050万元,见表8-1。

表8-1   “十四五”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投资情况表

序号

项目

规划投资(万元)

直补资金

1598.28

项目资金


1)

美丽家园

3159.23

2)

产业转型升级

3290.86

3)

创业就业能力建设

131.63

小型水库扶助

2050

合计

10230

8.2 年度计划

根据估算,十四五规划后期扶持资金包含:直补资金、美丽家园建设资金、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就业创业能力资金、小库扶持资金等5部分。根据资金属性、移民发展要求和地方发展需求,在资金年度计划安排两类:定额控制、动态调整。

(1)定额控制类资金。对于小库资金、就业创业能力资金,两类资金年度增幅不大需求方向限制,采用定额控制进行年度资金安排,即:年度投资计划均等

(2)动态调整类资金。直补资金、美丽家园建设资金和产业转型升级资金是后扶资金中变动幅度较高的三类资金,资金年度安排中因采用动态调整的方式,即:结合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工作需求以及省移民办对产业转型升级资金占比将不低于项目资金的50%的文件精神,年度动态调整后扶资金。

因此,根据资金不同类别,本规划提出了如下资金年度安排计划,见表8-2。

表8-2  “十四五”移民后期扶持分年投资计划表(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合计

直补资金

332.7

326.04

319.5

313.14

306.9

1598.28

项目资金

1303.3

5278.42

6581.72

1

美丽家园

430.09

2729.14

3159.23

2

产业转型升级

847.14

2443.72

3290.86

3

创业就业能力建设

26.07

105.56

131.63

小型水库扶助

410

410

410

410

410

2050

合计

2046

8184

10230

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5年资金安排未进行固定比例安排,主要原因是,结合国家及浙江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求,充分把握最后一个五年规划的契机,在解决温饱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因此,综合考虑,2022-2025年根据县情发展情况、移民发展需求变化对相应资金比重满足产业转型资金比重占比达到50%以上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


9 保障措施

9.1 强化组织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移民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乡镇组织、移民村组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按照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的原则,稳步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把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认识合力,引导相关资金、政策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人心齐,泰山移”。进一步强化移民管理机构的责任,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加强移民及移民干部培训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形成行动自觉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原生动力,共同推动库区和移民迈入现代化征程

(2)理顺组织权责

按照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工作力量整合,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确保各项政策实施工作顺利。

9.2 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归口管理”的体制要求,坚持落实政策与创新完善制度机制并重,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项目资金拨付报账管理、移民创业致富、信访联动、监测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依据国家、省、市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细化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预算调控、独立核算、跟踪监督、年度抽查及财务报账等资金保障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推进规划与项目库有机结合,实行全程动态管理。强化移民管理信息平台在各项移民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9.3 提高经费保障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实行多渠道投入、多项目覆盖,形成合力推进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发展

9.4 建立扶持长效机制

完成数据采集、信息录入等,健全低收入移民户数据库。加强对低收入移民的调查,对低收入移民户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一对一帮扶联系机制,对缺乏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低收入移民建立帮扶需求档案,加强致富信息方面的引导。注重在资源开发利用、技能培训等方面下功夫,量身定做扶持措施,落实结对帮扶制度。

9.4 强化监督检查

根据《关于加强水库移民工作监督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水移民〔2019365号)确定的“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全面落实移民行政管理机构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和规范水库移民工作监督管理。全面加强水库移民后扶工作监管职责,强化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综合运用稽查、监测评估、绩效评价、内部审计、专项检查等手段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在移民后扶政策落实、项目规范和资金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补齐短板,保障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后期扶持项目有序高效推进,促进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水库移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