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基层动态

依托畲乡绿道,串点成线——景宁大均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2018-06-22 10:03 信息来源:大均乡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15年,一条依山傍水的畲乡绿道从县城直通大均,伏叶、泉坑……这些散布在小溪河畔的村庄就这样被连接了起来。从无到有,从固化模式到创新突破,绿道不仅串起了沿途的风景,更在无形中见证着这些村庄的存在和发展方式。

大均:“旅游+”让时光慢下来

走进大均,村口一辆辆排列整齐的四轮自行车总能成功吸引游客的目光,这里已俨然成为大均又一道标志性的风景。因为绿道,旅游观光与娱乐健身被很好地结合起来。据村民周仁建介绍,自绿道开通后,自驾出行游客越来越多,绿道价值不断显现,于是他将目光转向绿道经济,第一个将四轮自行车引入,出租游客。原本不被看好的产品,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一辆车一年能有1万多元收入,在2016年春节期间,营业额最好的一天可达11000左右。周仁建家的自行车也从最初的2辆,逐渐增加到28辆。大均骑行,品味漫游生活,甜蜜恋人、三五好友、四代同堂都可以在这里挑上一辆称心的车子,享受惬意时光。

作为“畲乡之窗”景区核心村,畲族婚嫁、篝火晚会是最早的体验项目,随着旅游发展功能日益完善,大均乡紧紧围绕“畲”字,做足做细景区内涵提升文章,先后在古街开设畲绣、畲兰、畲石艺、长寿茶馆等系列特色展馆,充实了古街漫步、观光、购物、体验、休憩等功能。同时固定举办畲族渡亲节,让长桌宴、泼水节等活动常态化,使游客在感受畲族浓郁风情的同时,能放慢脚步,把玩畲族工艺、品尝畲家香茶。

伏叶:因势利导打造三美融合样板

远离城市喧嚣,找一山水秀丽之地,放飞心情,陶冶情操,寻找童年有蛙声、蝉鸣的回忆,在伏叶,成为现实。

在泉坑绿道口,租上一辆自行车,或观光电瓶车,沿着绿道缓缓而行,十五分钟,便进入了伏叶。鲜花装饰村口,特色小品点亮“田园”主题,借全国民族现场会考察点之一的东风,今年以来,伏叶村从夯实生态农业基础、打造品牌农家乐、做强文化品牌等三个方向再次进行提升,力争打造集美丽环境、美丽产业、美好生活为一体的理想家园。以产业发展为例,在原有厚朴、茶叶、水干果等基础上,探索发展共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二次乃至三次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全村发展稻田养鱼、田螺养殖110亩,种植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105亩,新增七叶一枝花、白极、覆盆子等中药材示范点3亩,中蜂养殖120箱,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之路。绿道骑行、小溪垂钓、田园摄影、农事体验……成为游客热衷的项目。

 “伏叶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呈现的是遍地开花的模式,食在农家、食宿一体和中高端精品,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居住、美食体验极大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伏叶村支部书记蓝宗茂介绍说,“我们村农家乐民宿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人人都有客源,家家都能赚钱。”得益于农家乐民宿的发展,村内30余名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10余户农户通过供应农家蔬菜、土特产,有了固定收入。去年,伏叶村营业收入达到400多万,为全乡旅游收入突破1500万的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泉坑:绿道引客来,村民有盼头

绿道终点所在地泉坑村,是一个典型的畲汉混居村。过去,泉坑村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毛竹生产、种养业及劳务输出,旅游产业发展缓慢,村民生活谈不上富足。近年来,泉坑村将惠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目光转向水碓洋下山移民小区,并致力将该小区打造成为特色民宿集聚区。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市级绿化示范村……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投向这里,原来宁静的村庄瞬间变得热闹非凡。

“我家民宿是泉坑第一家民宿,要发展农家乐民宿,村民担心一箩筐,都不愿意做民宿。身为村支部书记,我就带头做民宿,村主任做农家乐。我将儿子婚房敲了重新装修。”雷建林介绍说,“2015年年底民宿开业了,短短一年,年收入达到15万元,到2017年,收入已经有18万元了。”绿道为泉坑带去了源源不断的客源,温州、宁波、上海等周边省市的游客纷至沓来。泉坑村作为“畲乡之窗”景区辐射村,妆点了景区,又拓宽了景区。通过统一设计和规划,该小区共发展民宿15家,床位150个,最大餐位数800人,并配有可容纳80多人的大型多媒体会议室。2017年,接待游客人数8万人次,实现收入200万元,同比增长12%。如今,民宿收入成为水碓洋小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年底,泉坑市级美丽经济示范村创建成功,依托绿色经济、民族资源,泉坑村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