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 筑牢全民健康保障基石 |
||||||
|
||||||
为进一步巩固全民医疗保障成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年来,景宁县持续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强化精准管理,夯实共富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根基,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提供坚实保障。 立足全局,构建多层次参保政策体系。一是制度设计“全方位”。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切实落实持居住证在常住地参保政策,针对特殊群体分类制定参保政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在本市就业登记后,可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鼓励中小学生、高校学生在就读地参保居民医保,落实学生依法参加基本医保制度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动态调整“可持续”。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相挂钩的缴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设定个人与政府分担比例,平衡基金收支压力与群众承受能力,保障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三是待遇政策“更完善”。建立面向居民医保参保人员连续缴费、统筹基金零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参保积极性,并明确居民医保待遇等待期规则。自2025年起,除新生儿医疗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外,未在集中参保期参保缴费的居民缴费未中断的,设置参保后固定待遇等待期3个月:缴费中断的每多断缴1年,在固定待遇等待期基础上增加变动待遇等待期1个月。 精准施策,提升参保服务效能。一是数据赋能“智慧保”。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完善基本医保“一人一档”参保数据库建设。整合公安、民政、税务等部门数据,精准识别未参保人群,建立动态参保台账。及时掌握全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参保人员、未参保人员、医疗救助对象信息变动情况,进一步加强参保缴费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共享,为参保缴费工作做好数据支撑。二是服务下沉“零距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服务模式。推动参保登记、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下沉至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及合作银行网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设乡镇(街道)医保窗口21个、医银网点窗口12个、村级代办员161人,配备31台医保业务自助机。三是政策宣传“全覆盖”。在政务服务大厅、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定点医药机构设置宣传点,发放宣传折页进行常态化宣传,重点解读参保的重要性、缴费标准变化、财政补助政策、待遇保障水平及“断保”风险。同时依托“畲小帮”志愿活动、“村事社办 久久助帮”及共富市集等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在人流量多的场所设立医保便民摊位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强化协同,凝聚长效管理合力。一是部门联动“一盘棋”。建立医保、税务、教育等多部门协同机制。例如,联合民政部门动态监测困难人员参保情况,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联合税务部门对灵活就业人员监测缴费情况,告知待遇封锁问题,避免因欠费到账无法及时享受医保待遇的情况发生。年底征缴期向本县所有学校在校生发放《致全县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确保精准通知在校学生及时参保缴费。二是凝心聚力“一条心”。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政策进社区、短信政策科普等形式,普及医保互助共济理念。针对群众关心的报销范围、异地就医等热点问题,以参保人员应当知晓的医保政策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制作医保小知识问答手册和宣传折页,提升参保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全民参保“一张网”。持续织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为参保群众撑起抵御疾病风险的保护伞。截至2025年6月底,景宁县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参保人数达15.06万人。灵活就业及新业态人员等重点群体保障显著增强:新生儿参保实现“出生即参保、落地享待遇”;困难群众动态参保率达100%,有效兜牢民生底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