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畅外联 景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
||||||
|
||||||
交通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自2022年交通提质优化三年行动方案启动以来,景宁充分把握全县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共同富裕”“重要窗口”“交通强省”为指引,聚焦“有效畅通外部交通、优化县域内部交通、创新交通协同发展”三方面,着力构建更高质量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眼下正值春茶采摘高峰期,澄照乡三石村的茶青市场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每天来这交易的茶农络绎不绝。毛建东是三石村村民,经营着一家以茶叶销售为主的家庭农场,他说,这几年,来茶青市场交易的人比之前多了好几倍,这都得益于景文高速公路的开通。 景文高速主线全长68.046公里,作为浙江省山区23县中景宁和文成县的重要连接线,由西向东串联起沿线澄照乡、东坑镇等9个乡镇(街道),39个村以及17个自然人文景区。毛建东说,以前茶叶主要销往杭州、上海方向,随着景文高速的开通,茶叶销售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路程缩短后,运费成本就降低了,来自温州、福建等地的客商明显比前几年多了,我们的市场也逐渐扩大。” 茶叶是澄照乡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共种植茶叶2.1万亩,2024年茶叶产值达2.1亿元。景文高速的开通不仅缩短了澄照乡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更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据三石村党总支书记陈兴和介绍,今年茶青市场茶叶交易量预计有1.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5%。“随着客流量逐渐增多,下一步计划将马岭头茶叶基地打造成茶园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通过茶旅融合,带动茶产业的发展。”陈兴和说道。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城市发展的“动脉”,那么城乡交通则是城市发展的“毛细血管”,是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物资经济高效运输的重要保障。在有效畅通外部交通的同时,景宁聚焦基础设施薄弱、山区客流不稳定、服务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立足山区实际,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强化创新破难,有力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以“固定班次+预约响应”山区公交运营新模式,优化提升山区群众公交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在梧桐乡梧桐村,一辆黄色7座的共富小巴停在城乡公交站里,来自高演等村的村民在一旁休息,等着共富小巴出发。过去,梧桐村到高演村每周只有一、三、五固定的一班公交班车,来回都要看时间。如今,除了固定班次外还提供了预约出行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就能约到小巴。“现在是采茶季,有了共富小巴后,出行方便了很多,只需要打电话即可预约,车费也便宜。”高演村村民严梅兰说道。 据了解,景宁四级及以下公路占比达89.7%,136个建制村中,通达公交的村仅占41%。自2024年,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以来,景宁以“区域单元化、模式灵活化、运营责任化、预约规范化和管理数智化”的“五化”发展思路,谋划构建城市、城乡和镇村三级协同的一体化公交网络,并按照“一乡镇一方案”标准制定公交运营方案。截至目前,景宁已构建起40辆城市公交为主,35辆城乡公交为辅,17辆镇村预约公交兜底的全县域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全县21个乡镇(街道)、136个建制村公交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满足城乡群众的公交出行需要。 “施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后,县长运公司对全县农客班线进行国有化改造,打破以往国企、民企线路经营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线路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对车辆进行全面升级,提升群众驾乘舒适性、安全性。”景宁汽车长途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贤伟介绍道。 此外,县长运公司还对票价进行优化,让利于民,城乡公交(中巴车)票价统一下降30%,共富小巴(镇村公交)票价下降50%,每年票价减免预计可达120余万元,切实减轻百姓的出行负担。 交通提质优化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景宁围绕“做大一个中心、走进两个时代,实现三个80%”目标,紧紧抓住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窗口期”,科学谋划,集中攻坚,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畲乡大地不断发生着可喜变化。庆景青公路正式提升为638国道;九龙至红星段全线开工;红星至庆元县界段通过初设审查;青田县界至九龙段完成初设技术审查;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民生路”即将成为现实;235国道景宁东坑至景泰交界段改建工程提前一年开工建设,填补景宁一级公路空白;G4012溧宁高速景宁互通改建工程纳入省交通“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预备类项目,完成工可编制;溪口大桥建成投用;成功创建全省首个绿色低碳美丽渡口——金头会渡口;2022年至今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314公里;张张线获评丽水市首批“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带动沿线6个村庄累计实现增收约4亿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