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民族中学2023学年发展性评估报告 |
|||||||
|
|||||||
一、评估概况 受宁波现代教育评估院委托,以宁波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陈卫东为组长的初中评估组一行4人于2024年6月11日对景宁县民族中学进行了一天的现场评估,在听取校长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师生访谈、听课巡课、实地察看、调查问卷等基础上,评估组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学校行政作了口头反馈,经全面梳理评估信息后,形成本评估报告。 二、成绩和亮点 (一)育人文化立意深远,发展架构系统清晰 1.办学思想先进适切。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确立了具有民族中学特质的“和融教育为美好人生增色”的办学理念、“培养品行融雅、学识融通、身心融和、劳艺融美的和乐少年”的育人目标和以“纯真、至善、和美、雅乐”为特质的一训三风,彰显民中“求真、崇善、尚美”的办学追求和优质学校的价值取向。 2.基础工作规范扎实。学校基于“以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建立长效机制,制订重大安全事故、消防、防震逃生等各类应急预案;心理健康教育细水长流,点面结合,心理筛查、团体辅导、队伍培育、资料建立等基础工作扎实开展;校园活动启智润心,载体丰富,坚持举办校园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采茶节五大节日,开展和乐寝室、完美教室、优秀团员、“和乐”少年、比学赶超“标兵”五大评比和文明就餐、爱护环境类、优秀住校奖、爱护公物四小评比活动;学校管理精细高效,自评迎评工作到位,资料呈现规范精准。 3.学校发展持续优质。学校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等二十余项省级及以上荣誉为办学积淀,持续推进“和畅党建”、“和雅教师”、“和乐德育”、“和真课堂”、“和通课程”、“和悦管理”六大途径载体,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品质,“和融”文化继续深化。 (二)核心素养指向明确,课堂教学走向“和真” 1.理念新颖,目标明确。民中顺应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趋势,围绕景宁县教育局“学在畲乡、小县大教”的战略部署,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意识和目标不断增强明确,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思路不断明晰,以课堂和课程为主要途径和载体来育人的行为方式更加多元有效。 2.常规扎实,形式多样。学校以教学视导为抓手强化教学常规过程性管理,2023学年校级层面组织教学视导检查3次,被抽查教师120余人次,;以晒课展示为平台搭建教师风采展示舞台,本学年组织40余节校内展示课,在此基础上推荐县级展示课9节,观点报名9个;以“半日教研”为载体,创设教研组(备课组)内同伴互助机会;学校还通过“结联盟”途径,发挥自身的先进性结对帮扶四川古蔺县崇文中学,又以“教共体”形式与海盐县武原中学、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上虞外国语学校深度结对交流,共同促课堂教学改革走实走深。 (三)至善至美成为自觉,教师培养追求“和雅” 1.认知到位,思路清晰。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育人教书实现至美的关键要素,民中形成德能双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文化自觉,确立了以深化校本研修为突破口、精准化校本教科研为支撑点、高质量学训研一体化为主渠道来实现“和雅”教师培养目标的总体思路和策略。 2.规划引领,载体丰富。学校制订《教师发展五年规划》,系统架构校本化教师梯队发展机制,载体丰富;着眼后浪之师培养,建立新教师“成长1+1”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双导师制;着眼至惠之师培育,以惠风骨干教师学院为载体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以至善学院为平台,助推部分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还通过开展基于案例的探究性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3.日积月累,成效明显。评估组认为民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已经拥有一批市、县名师、学科骨干、教学能手等业务骨干的基础上,2023学年中又有308人次在论文、优质课评比等系列比赛中获奖。 三、不足与建议 基于学校现有基础和工作重点、难点,着眼更高要求和标准,评估组从课堂、教师队伍建设、德育三方面建议如下: (一)“和真”课堂的内涵成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旧样态。“和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导学助学,学生自学互学的课堂。从听课巡课的情况来看,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学校要把改变这一课堂样态作为“和真”课堂建设的基础性目标来落实,初步做到教师讲的时间少一些,师生间互动交流多一些,参与面广一些,使“和真”课堂落地有样式。 2.把握“和真”课堂新标准。课堂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浙江省出台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以此为契机,学校需改变实施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学习吃透领悟新课程标准,使“和真”课堂落地有章法。 3.夯实“和真”课堂新基础。“和真”课堂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一门科学,它基于人的脑思维而延展出的关于认知、情感、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阐述,学校要尝试以《学习科学》为指导,使“和真”课堂落地有支撑。 (二)“和雅”教师培育实现至善至美还有较长路要走 1.塑造形象,明晰目标。民中要塑造本校“和雅”、“至善”、“至美”的教师形象,即具有文雅、儒雅、高雅的气质,师德高尚、大爱无边的素养,启智润心、因材育人的智慧,育人智慧要与“和真”课堂和“ 和乐”德育推进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作业设计能力、课堂实时评价生成能力、语言表达感染能力、家校协同育人能力等等。 2.明确途径,做强载体。学校要进一步明确教师发展的两条主要途径,一是校本研训,即学校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二是岗位研行,即教师本人立足岗位实践反思,自主成长,两者互相促进。民中还要以惠风学院和至善学院为平台,全面架构学校“和雅”教师梯队培育二大体系,做强“双学双做”课程,有效开设专业阅读和通识阅读课程。 3.管理跟进,评价激励。学校要重视教师发展项目(载体)的过程管理,从教师个体、教研组、各处室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以常态化精准自评加强过程管理;还可以开展校级层面的班主任、学科教师二大系列评比,让更多的教师有成就感、幸福感。 (三)“和乐”德育需进一步提升内涵和实效 1.给“和乐”德育铸“魂”。评估组认为民中的“和乐”德育还停留在文字表述层面,缺乏内涵的注入。从学校2022年制订的《民族中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还找不出“和乐”德育的表述,《德育文化品牌“和乐”德育创建方案》也没有体现“和乐”德育的“魂”,建议学校从二方面铸“魂”。一是基于学生培养目标,把其中的“品行融美、心理融和”作为“和乐”德育的价值取向。二是着眼途径载体,把多元体验感悟成长作为实施策略。 2.给“和乐”德育塑“形”。塑“形”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塑“内容”之形,学校可以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做到全面抓与抓重点结合;二是塑“方式”之形,要让学生多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有时候学生需要有流泪、流汗的经历,这恰恰是德育的魅力所在。 3.为“和乐”德育立“命”。教育其本质是生命教育,德育更是如此,学校要遵循初中生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把握“和乐”德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学校更要基于不同学生家境、性别、性格、发育等因素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和乐”德育的精准性、实效性,这是“和乐”德育的使命和“生命”意义。 专家组:陈卫东(执笔)、郑如法、周伟文、吴相撑 宁波现代教育评估院 2024年6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