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14-6048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景政办发〔2014〕0105号 公开日期: 2014-08-29
发布单位: 景宁县府办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4)

2022-03-10 15:08 信息来源: 景宁县府办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前 言

为推进景宁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进程,寻求景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的增长驱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县委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制订《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4)(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景宁畲族自治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纲领,按照县委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战略部署,从国家文化产业宏观走势,县域文化产业资源特征和现实发展要求出发,提出景宁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要求、发展思路、产业框架以及重点行业、平台、项目和保障措施等。并针对近期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县域文化产业“三年振兴计划”。

规划范围:景宁县全境,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4—2024年。分为三期:2014—2017年为近期(振兴期);2018—2020年为中期(巩固期);2021—2024年为远期(拓展期)。规划基期为2013年。

规划依据:本规划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件制订,并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域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山区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纲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衔接。

一、发展趋势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趋势

1.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各级共识和普遍行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进一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对文化产业的地位、性质及发展目标、方向作出了更清晰的定位和更明确的要求。作为国际性的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山区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重点加大对山区及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丽水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立足“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总战略,提出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计划,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十二五”以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立足地方特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战略部署,努力发挥景宁资源组合优势,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合理优化人居生活环境,积极探索畲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思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将为景宁文化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重大的历史机遇。

    2.文化消费已成为最主要的潜在市场需求

    从景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013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以上,这一发展阶段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大大增强,文化消费的比重将大大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从外部情况看,全国城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传统文化、体育、艺术、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特别是作为景宁文化产业主市场的长三角区域,消费结构已经逐步由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文化消费比例逐步提升,并日益成为一种有强劲发展势头的刚性需求。这将为景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市场拉力。

    3.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主要的产业发展趋势

    当今时代,经济文化一体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成为大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强。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的最佳融合模式,将极大地促进景宁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的文化经济业态不仅会推进景宁以畲族文化为重心的特色文化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同时还将通过文化产业对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动其它产业在流通方式、营销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出其它产业难以比拟的重大作用。

(二)现实基础

1.畲族文化特色鲜明,产业资源较为丰富

其一,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一是民族品牌优势,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并能为差异性竞争提供前提;二是文化内涵优势,畲族历史、民俗、歌舞、体育、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都可以成为景宁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三是民族政策优势,国家、省给予民族地区、山区县的扶持政策将为景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其二,以畲族文化为基础,近年来,通过中国畲乡三月三等平台,景宁与全国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感情交流有了长足发展,经济交流也有了起步,作为地处华东发达地区的民族自治县,在交通区位、市场理念、信息传播、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对广大民族地区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吸引力,全国多地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成为景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延伸资源。其三,除民族文化资源外,景宁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名优特产、传统村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潜力。特别是多样化的气候、地貌、植被,结合独特的畲族文化,为艺术服务、拓展培训、休闲养生等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2.文化产业起步有力,新型业态显现活力

    广播、电视、图书、网络服务等常规文化服务业健康发展,文化中心、畲族博物馆、体育场等一批公共文化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文化旅游(养生)业一批重大项目逐步推进,势头较好。特别是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全域化农家乐风情旅游线、生态养生主景区等骨干项目的建设将在景宁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民族工艺创意、制作、销售业开始起步,潜力逐步突现。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会展业、风情表演、艺术培训等文化服务业有了一定基础。到2012年底止,全县各类文化产业类企业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占全县GDP的2.88%。

   3.基础配套逐步成型,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景宁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信息、智力、产业链等相对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特别是云景高速开通,景宁对外人流、物流最大瓶颈得到较好解决。通过新一轮的县域规划,在土地、交通、资金等方面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连续多年的“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举办,县域形象品牌得到拓展和宣传,相继争取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等多张金名片,使中国畲乡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干部群众对文化市场与品牌培育的理念有较大提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多体制投资、经营形式逐步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活力,特别是在实施“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战略中,强调资源整合,在推进产业联动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使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大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景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

1.资源性制约

主要表现在:文化资源特色不鲜明,营销成本较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产品品牌难度较大;文化资源集聚性较差,特别是不可移动的古村落资源整合成本较高,形成规模化、人气度高的市场还有较长的路;文化资源显性内涵不足,需要经过充分的挖掘展示,开发成本较高,打造具有高效益、拳头型产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基础性制约

    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整体规模偏小,有影响、有创意活力、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缺乏,具有市场远景的新型文化业态不足,创意性核心文化产业园区尚未落实。

3.要素性制约

主要表现在:创意性人才资源缺乏,且吸聚能力不强,文化产业新技术严重缺乏,政府与本地民间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主打品牌与市场培育严重不足。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景宁“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两创”总战略、“两富”总目标和市委“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按照县委“中国畲乡•小县名城”的发展定位和实施“三县并举”、打造“两个总部”、建设“四个新区”的总要求,坚持特色发展、优势发燕尾服、长远发展路子,以项目为抓手,以精品化为方向,以平台打造为重点,突出“风情旅游(养生)”、“民族工艺”和“创意服务”特色品牌培育,强力推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新兴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东部发达地区区位优势,努力把景宁建设成“全国畲族文化产业的总部,少数民族工艺产品的集散地”,在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二)战略思路

    确定“十年三步走”总战略,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到2024年自治县成立40周年之际,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景宁特色的文化产业“三大台地”,即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浙江特色文化服务业重要基地、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第一步,2014-2017年为振兴期(其中2014年作为基础准备年,主要对全县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基础进行分析,明确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建设优选项目,理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营造浓厚的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实施文化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加大文化品牌培育力度,从而奠定产业地位,夯实发展基础。第二步,2018—2020年为巩固期。在“三年振兴”基础上,由点及面,进一步提升县域文化产业规模、档次和品牌影响力,基本形成“凤凰展翅”产业布局,拓展文化产业在景宁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抓手作用、在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中的载体作用。基本形成以民族风情文化为总领的“三大台地”架构,三大台地品牌在浙江打响,文化产业成为县域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第三步,2021—2024年为拓展期。“三大台地”显示强大的产业发展活力,品牌影响在长三角及全国民族聚居地区打响,文化产业成为县域主导性产业之一。

(三)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群众智慧与满足群众需求相结合原则。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激发群众发展文化产业热情,推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特色优势,强调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相结合原则保护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重视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推进文化、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坚持产业联动,强调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以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整体发展为核心目标,整合产业资源,加强文化对产业的渗透,注重项目衔接与产业链延伸,实行多产业、多部门、多体制形式联动,共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精品战略,强调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全域旅游”等战略推进中,应特别注意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工作步骤,通过产业集聚和精品项目带动,实现瓶颈突破,形成主体产业框架和龙头带动能力,同时鼓励因地制宜,多点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规模。

坚持创新创意,强调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企业、产品创意能力建设相结合原则。重视创新创意在具体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本土创意平台建设,加强外智引入,加强畲族文化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

到2024年的总体目标:地域特色产业体系和架构基本确立,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民族地区进一步扩大;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富活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与体制、机制建设在全国少数民族县具有示范性影响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力争达到11%以上。

到2017年的具体目标:推进“三年振兴计划”相关项目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群初具规模;主要文化产业平台基本建成;形成一批较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较大影响力;文化产业成为县域新兴主导产业。畲族“总部”文化、经济在全国畲族聚居区产生影响。具体包括四大方面目标:

——新兴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文化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显现。

——特色文化产业群初具规模。三大产业中风情旅游业具备较大规模,特色文化服务业初显活力,民族工艺品制作销售业形成雏形。四大产业平台建设全部启动建设,部分完成。

——特色品牌培育产生较大影响力。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逐步与会展业融合,举办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作为三月三内涵项目)。“三大台地”在省内及全国畲族聚居区形成一定影响力。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深化,文化保护与开发机制形成,创新发展更显活跃,产业发展服务与要素保障明显增强,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量化表(表一)

类型

任务描述

振兴期目标任务

巩固期目标任务

拓展期目标任务

文化产业平台建设

浙江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

完成园区一期主体与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创意区、生产区和市场区三大区雏形。

完成二期市场设施建设,市场工艺产品民族种类数在20个以上;生产和创意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长三角地区及民族聚居区有相应品牌影响力。

市场工艺产品民族种类数在30个以上;具有全国性品牌影响力和工艺产品集聚销售能力,成为全国最大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市场。

系列旅游景区与养生基地建设

完成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相关文化旅游业项目建设要求。

按旅游业发展要求完成相关文化旅游业项目建设要求。在华东地区形成较大品牌影响力。

强化景区、度假区、养生基地内涵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

系列文化服务基地建设

做好相关文化服务项目前期,完成三个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基地。

完成相关基地项目建设,在体育拓展、教育会培、艺术创作三方面服务业形成省级影响力。

深化基地服务内涵,强化基地运营管理,扩大品牌影响力。

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加大对“三大台地”品牌宣传。初步实现节庆与会展融合,举办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结合文化总部“铸魂”工程和工艺品市场营销,举办系列文化展赛论坛活动。

发挥其县域核心节庆会展活动的文化品牌形象宣传、核心产业品牌宣传作用。

重点产业门类建设(产值指标/亿元)

风情旅游业

20(旅游业收入)

30(旅游业收入)

40(旅游业收入)

特色文化服务业

1(营业额)

2(营业额)

3(营业额)

民族工艺品制作销售业

3(销售额)

8(销售额)

15(销售额)

文化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15家

20家

25家

品牌型文化产品

省级影响力3个

省级影响力5个

省级影响力7个,国家级影响力1个

GDP占比

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

5%

8%

11%

三、产业架构与重点行业

立足市场发展趋势,集聚景宁优势资源,积极构筑“3+1”文化产业群,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浙江特色文化服务业重要基地、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三大台地”。

(一)做大做强风情旅游(养生)业,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从文化产业核心行业建设出发,以畲族风情体验、高山度假疗养、民宿休闲养生为重点,优先发展畲族风情旅游业,强化旅游规模化、整体化、综合化服务能力,使景宁成为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重点发展畲族风情体验游。以风情景区、主题公园、畲族村寨、农家乐综合体、主题酒店、演艺团队及山水田园为依托,以畲族风情文化为核心内涵,发展畲族农耕生活体验、节事习俗体验、歌舞艺术体验、工艺制作体验等旅游模式。

发展高山度假与疗养游。以良好的生态和高山气候为依托,配备医疗保障设施,结合高山避暑、有氧运动、山地拓展、艺术创作等项目,发展中高端文化型高山度假与疗养产业。

发展民宿休闲养生游。以高档民宿、中档农庄和普通农家乐为依托,以银发群体和家庭型客源为主体市场,结合传统绿色饮食、畲医畲药、田园生活体验等项目,发展以较长时段居住为特征的休闲养生旅游。

(二)重视发展特色文化艺术(体育)服务业,打造浙江特色文化服务业重要基地。

从文化渗透和内涵建设需要出发,以畲族文化研究推广、文化艺术服务、高山体育训练为重点,依托已建或在建大型景区、度假区与风情旅游业结合,发展文化、艺术、体育服务业,将景宁打造成为浙江特色文化服务业重要基地。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化研发服务。以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为依托,以畲族文化为核心,逐步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延伸,建立文化产业化研发基地,加强创意机构、演艺团队、研发企业培育,发展民族文化研究、文化遗产开发、风情创作演艺、民族化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产业,在民族文化研究、展示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形成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特色文化艺术服务。以重点景区、度假区为依托,发展会议培训、学生教育服务;结合生态、田园、古村落和民族风情资源开发,发展影视、摄影、美术、陶艺等各类艺术创作服务。重视风情演艺业在景宁文化艺术(旅游)服务业中的特殊地位,在重点景区、县城主要休闲娱乐场所推出系列畲族历史、民俗风情演艺(详见附录表五)。风情演艺业注重民族文化的形式融入,强调参与型、休闲型和夜生活特征,利用《千年山哈》等原有剧目基础,在县城或核心景区打造一台精品演艺节目。

发展品牌型山地体育与拓展服务。以高山地貌和气候为依托,发展足球、MINI高尔夫、山地自行车等特种体育训练基地;适应拓展培训市场需求,发展CS、攀岩、速降、漂流等现代极限运动及大众型拓展基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景宁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产业品牌项目。

(三)积极发展文化用品和民族工艺品制作、销售业,打造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

从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长远发展走向出发,立足东部发达地区区位优势,把民族工艺品制作、销售(零批)业作为景宁文化产业一个远期支撑性产业来做,打造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

发展畲族工艺制作业。以畲族服饰、银饰、竹木制品为重点,积极挖掘本土竹、木、石、草、布类制作工艺,以实用化、艺术化、时尚化为方向,提升创意能力,接轨大众化市场,发展本土旅游型、装饰型、实用型文化产品和畲族工艺品制作业。

引进多民族工艺制作业。以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中心为依托,鼓励工艺创意型、加工型、销售型企业落户景宁,逐步做大民族工艺制作业。

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工艺品销售业。发挥东部发达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和毗邻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优势,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结合节庆会展活动,打响品牌,吸引全国少数民族乃至世界多民族工艺品到景宁进行交易,打造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专项市场。

(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业,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与全省同步。

从服务经济建设和满足群众文化消费要求出发,按照城乡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要求,发展面向本土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业,着重借助省级相关平台及延伸项目建设实现与全省同步发展。

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与全省同步推进以网络新媒体为重点的广电新闻出版及电子网络服务业建设。以扩大覆盖面和提升技术应用水平为基本方向,大力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拓展数字化广播电视覆盖网,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电子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广告、教育培训、电子娱乐等多种业态。

发展其它公共文化服务业。加强影剧院、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体育场等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注重与现代传媒业的结合,提升数字化设施水平。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演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群众文化等活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以创新手段改进管理服务,适应现代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要求和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要求。

四、空间布局与平台建设

(一)构建“凤凰展翅”产业架构

以县城为核心包括澄照(含环敕木山)、外舍、大均形成凤身,向西沿景泰公路及其支线至望东垟为脊线,包括县域西部各乡镇形成凤之西翼,向东沿千峡湖到下金山为脊线,包括县域东部各乡镇形成凤之东翼,构筑“凤凰展翅”形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凤身”:为文化产业核心区。努力将其打造成以民族工艺品为重点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销售业中心、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体验型文化旅游(养生)集散中心、演艺等文化服务业中心、县域网络新媒体业中心。区内文化产业重点平台载体项目包括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澄照农民创业园、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中国畲乡之窗、梦里畲乡旅游度假养生园、余山度假区、环敕木山农家乐综合体(民宿养生基地)、畲族文化与建筑风貌集中展示区等,以及畲族博物馆体验中心、网络新媒体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项目。

“西翼”:为高山旅游度假疗养、民宿型养生旅游与特色文化服务业重点区块。区内文化产业主要载体平台项目包括云中大漈、飞云峡度假区、草鱼塘疗养基地、大东景与沙川农家乐综合体(民宿养生基地)(以上项目均含附属特色文化服务项目)

“东翼”:区内为湖泊体验型旅游度假与特色文化服务业重点区块。文化产业主要载体平台项目千峡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千峡湖农家乐综合体(民宿养生基地)(以上项目含附属特色文化服务项目)。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图(见附录)

(二)打造四大文化产业核心平台

1.浙江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

作为目前县域唯一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市级重点项目,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其在县域文化产业(品)创意、生产和市场销售核心平台作用,强化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属性,适应现代创意园区发展趋势,高起点修订规划,从传统的设计、制作园区向创意(孵化)园区、生产厂区、营销展区、生活(服务)社区、旅游(体验)景区“五区联合体”性质转变,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选址上可以结合外舍新区规划,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和文化创意展示(体验)二大功能区,整合浙江民族经济开发区和澄照农民创业园功能,作为工艺品及各类优势型文化产(用)品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首先,在全国少数民族工艺生产集中区及民族聚居区进行产品和入市意向摸底调查,学习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编制市场建设和市场推广规划。其次,争取国家民委支持,建立国家民委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或“少数民族市场建设实验基地”,并据此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并由国家民委牵头协调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第三,争取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互补式联合关系。第四,在外舍新区商业区实施中,留足“工艺品市场”发展空间(建议不在市区中心地段),工艺品市场(商贸城)一期建设规模可入住1000家左右店铺。

建设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与展示体验区。此区与市场区结合,融创意设计、生活服务、工艺展示、旅游体验为一体,强调街面文化创意氛围和旅游环境营造,高层建筑为创意设计办公区,底层为名师现场制作展示及游客体验区,沿街配置适量茶(酒、咖啡)吧、书吧等创意生活服务项目,同时对创意人员和游客开放。

2.文化旅游景区与养生(度假)基地。

重点建设系列风情体验型旅游景区、高山湖泊型度假景区与疗养基地和系列民宿养生基地。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以“美丽畲乡”建设为抓手,加强干支交通沿线生态的保护、美化和文化的保护、包装。实现“点面结合,全域旅游”的整体构想。

建设系列风情体验景区。“中国畲乡之窗”、环敕木山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云中大漈”三大主要文化风情景区在抓好景区基础性旅游设施建设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畲族风情与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围绕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大需求要素建设,挖掘历史宗教、节事习俗、建筑工艺、歌舞艺术、饮食劳作等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包装成风情演艺、角色扮演、实景体验等形式,从而形成旅游卖点。普通生态型景区也要强调通过改造,植入文化内涵体验项目,从传统景区的“好看”建设目标向现代景区“好玩”与“拓展提升”目标转化。县城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也应积极发挥其区位和设备优势,向外地游客有偿推出非遗类文化体验项目,一方面深度展示畲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提升设施利用率。整合畲族博物馆、演艺馆、健身馆、凤凰谷畲族民俗体验区四大场馆,打造研究、观赏、参与结合的畲族博物馆文化体验中心。

建设高山湖泊型度假区与疗养基地。重点建设望东垟高山湿地保护区、千峡湖度假区和草鱼塘疗养基地。在较高规模配置住宿、餐饮、交通设施的同时,望东垟、千峡湖度假区要立足高山湿地和百里湖面优势,针对中高端客源市场,植入较高规格的体验、休闲、健身及艺术类服务项目。草鱼塘疗养基地要发展专项疗养服务项目,配备特种医疗保健设施和人员,将其打造成精品型度假疗养区。

建设系列民宿型养生(度假)基地。以环敕木山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整合大型景区交通沿线和小溪流域沿线条件较好的村庄,以现有农户住宅为基础,通过改造,发展高档民宿、主题酒店、农庄(农家乐综合体)、普通农家乐四大类民宿。重点建设中部环敕木山“民族风情、神奇畲乡”、东南部大东景“森林氧吧、避暑纳凉”、东北部千峡湖“湖光山色、水上乐园”、西南部沙川“拱桥古村、溪畔人家”等七大农家乐综合体和21个“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在建设或提升民宿基础类服务设施的同时,注重发展特种“种、养、加”农业,配套开发体验类与养生类服务项目。

    3.文化艺术(体育)服务基地

    以已建或在建旅游景区点及相关政府机构为依托,通过文化服务外延拓展和内涵植入,建设系列文化艺术与体育服务基地。

建设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与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建设相配套,建立“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初期可与“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办公室”或“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办公室”合署办公),作为畲族文化研发协调指导机构。深化职能和机制、体制改革,采用公司制与行政管理制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县域畲族文化核心竞争力打造为总方向,建立研究社团、学术刊物、节事展会、表演团队四大平台,承担文化研发、风情展示、品牌推广三大任务。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创意性项目的计划、督查、协调、宣传职能。具体研发项目可参考附录——文化创意研发(产品类)类项目列表(表五)

建设系列特色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基地。在“云中大漈”、飞云峡、千峡湖、环敕木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植入会议培训、学生教育等服务项目,建立会培与学生特种教育基地。以相关民宿旅游(养生)村庄、体验型景区为依托,发展影视、摄影、美术等特种艺术创作服务基地。特色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基地建设必须在充分利用所依托景区(度假区)已有生活服务功能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艺术门类着重在创作环境、专业设备、经营管理等专业能力建设上进行投入。重视风情演艺场馆建设,以新建或改造方式建立畲族大剧院,从产业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的要求出发,推进文化中心(畲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文化服务基地的改造提升。

建设山地湖泊型体育训练与拓展基地。重点建设“云中大漈”、飞云峡、千峡湖三大体育训练与拓展基地。依托三大景区(度假区)已建和在建吃、住、行服务设施,利用周边良好的山地湖面地理条件,植入体育拓展项目。联合相关体育机构,进行“强强合作”,创办省级及以上体育训练基地和省级及以上专项体育赛事。力争每个景区(度假区)有一项品牌体育(拓展)项目,作为龙头和品牌。同时,着重配置针对普通游客、学生教育、机关企业拓展培训三大群体的体育与拓展设施。

    4.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积极推进品牌型节庆与会展核心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以网络新媒体为重点的多形式文化产业营销宣传,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重点办好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进一步办好“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从产业化出发,重点与文化旅游业及工艺品销售业结合,植入核心内涵项目。把“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作为主要培育方向,举办民族文化论坛、民族工艺研究论坛等高峰论坛活动;举办高端工艺品、古董、古玩的鉴赏、拍卖活动;举办工艺、演艺、创意等多类赛事。招募全国及部分海外民族工艺品制作企业进行集中展销,通过几年的努力,打响“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品牌。形成对全国民族工艺品产业的集聚、辐射效应。

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列表(表二)

核心产业

核心平台

重点平台

重点项目

风情旅游业

文化旅游景区与养生(度假)基地

风情体验景区

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

中国畲乡之窗

云中大漈

畲族博物馆文化体验中心

度假区与疗养基地

千峡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飞云峡度假区

草鱼塘疗养基地

民宿养生基地

7个农家乐综合体,21个美丽乡村·魅力畲寨

特色文化服务业

文化艺术(体育)服务基地

畲族文化研发基地

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

特色文化艺术(教育会培)服务基地

演艺、会培、影视、美术、摄影及其它艺术类服务基地(分别隶属相关景区及文化场馆)

山地湖泊型体育训练与拓展基地

飞云峡山地体育拓展训练与竞赛基地(隶属飞云峡度假区)

大漈探险与拓展基地(隶属大漈景区)

千峡湖水上体育拓展训练与竞赛基地(隶属千峡湖度假区)

工艺品制作销售业

工艺品生产销售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园

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工艺创意展示体验区、多类优势文化产品制造企业)

民族工艺品市场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

品牌宣传平台

节庆会展平台

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五、保障机制与实施措施

 实施“五大工程”,落实相关措施,全面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强力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文化渗透与产业融通工程

立足文化核心竞争力作用发挥,推进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

推进以风情旅游业为核心的多产业融合。依托旅游业成熟的市场体制和运作机制,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嫁接,一方面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倡导以旅游景区(度假区、养生基地)为基本支撑平台,将特色文化服务业、工艺品制作销售业、种养加农业及其它服务业包装成吃、住、行、游、娱、会(会议培训)、购旅游要素项目,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环,带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以“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为中心的多产业融合。依托“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市场”的终端市场拉动能力,形成工艺设计、工艺体验、工艺制造、工艺品零批销售产业链条,实现工艺创意设计、工艺品制作销售、文化体验旅游以及交通、会展、商务等其它综合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以销售市场为核心的产业链。同时,借工艺品市场的中心聚合能力,加强招商引资,吸引资本、人才、技术和品牌企业入驻,形成“文化总部”聚合、辐射核心能力。

推进以民族品牌为核心的文化渗透。推进民族、生态品牌文化向县域一、二、三产的渗透,变“中国畲乡”、“生态名县”品牌优势为实际经济效益。特别是茶叶、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餐饮、住宿等服务型产品,体验型旅游产品以及保健品、服饰、旅游工艺品等工业产品,在包装设计、内涵表达、对外宣传等方面要强化“畲”元素、“生态”元素的融入,努力变普通产品为文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资源整合与要素集聚工程

立足盘活存量资源,推进生产要素向文化产业的集聚。

保障土地供给。保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空间位置、规模等信息,纳入县、乡二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确保文化项目建设“落地”或预留发展空间。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并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鼓励利用低丘缓坡及其它闲置地用于发展文化产业,特别对现存“抛荒”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移民旧村、核心景区周边地块,在依法保障原所有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实行租赁、置换、合作经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变换等多种办法,吸引多种市场开发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设施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方式盘活资产。

加大资金投入。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走多元化市场道路,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加大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保证五年内财政对文化产业投入比逐年递升。利用民族地区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和相关项目点的交通及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鼓励本地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引入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大型财团、大型企业等组织和个人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实施“景宁人经济回归工程”,引导异地创业成功人士回归景宁投资文化产业。

推进配套性产业要素建设。文化产业要利用其对配套性要素需求的弹性特点,尽可能借助或整合其它项目中的产业要素。交通、电力、互联网等配套性产业要素建设要与城镇化、旅游业、“美丽畲乡”等县域重大工程建设结合,最大程度减少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工程

立足品牌竞争意识和市场主导模式,推进地域文化产业核心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与产品市场建设。

打响“三大台地”品牌。在抓好相关项目平台及内涵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品牌营销,采取庆节会展、精品演艺、多媒体广告、艺术采风等整合型营销手段,推进品牌形象宣传。县级重点用好“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等主要宣传平台,加大传统媒体、互联网及新型移动终端的广告发行。要重视风情演艺、畲族题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作品创作、展演在品牌宣传中的特殊作用,重点推进《印象山哈》旅游化、院线化表演,将其打造成为景宁对外文化与品牌宣传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艺术名家采风行”等活动,以立体化品牌宣传手段打响“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浙江特色文化服务业重要基地”、“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集散地”“三大台地”品牌。

积极培育企业、产品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加强企业形象、企业产品的品牌打造。实施品牌建设奖励制度,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企业、省级以上驰名商标的文化企业和产品实行奖励。鼓励本地文化企业与外地品牌文化企业进行合作,鼓励文化品牌文化企业来景投资经营。结合重大节庆、特色文化节事举办产品展销订货会、文化服务项目对接会,推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

重视“智慧型”市场推广模式的应用。创新市场推广理念,以互联网为核心,加强“智慧型”市场推广技术的运用。实施畲乡“智慧旅游”、“智慧服务”建设项目,积极推动“O2O”(线上形象推广、线下实物交易)营销、整合型现代物流等商业模式在相关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推广方面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实时化、个性化、公开化市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景宁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智力集聚与创意孵化工程

立足人才为本、创意为先思维,推进人才集聚与智力集聚。

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加强本土管理型、技术型、营销型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到景宁工作,推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完善相关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相关人员的培训。鼓励企业更好地招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并建立团队式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重点鼓励创意型团队和企业投资景宁文化产业,利用地域优势吸引一批少数民族工艺大师入驻景宁,做大“景宁人回归工程”,变外土人才为本土人才。

多形式引入外智。突破本地人才短缺瓶颈,多形式引入外智。以重点项目攻关、项目规划、政府顾问、讲座培训、学术论坛等形式引入外智推进景宁文化产业理念转型与综合性重点项目建设。鼓励专业公司、权威机构以连锁、合作等形式在景宁建立艺术、会培、体育基地。鼓励文化企业与外地智力优势型企业进行多形式合作,或以委托管理、技术外包、市场包销形式引入外智,解决企业重点、难点问题。鼓励企业短期和长期性引入专业人员服务于景宁文化产业。

加强创意孵化环境建设。从创意诱发、创意交流、创意激励、创意团队、创意保护等方面入手,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为创意人才提供创意需求、理念冲撞、成果奖励、技术合作等创意工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申报、登记和法律保护工作,激发企业与设计人员创新、创意积极性。

    (五)体制驱动与机制创新工程

立足向改革要动力和政府主推手职能的发挥,推进创新驱动良性发展环境建设。

完善组织管理成立以县里主要领导为组长,宣传、文化分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县文化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及重大项目的督促、协调、考核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按照责任要求,建立相应机构,落实相关人员、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全县力量,各尽所能,推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将总体目标、近远期任务、项目建设等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并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

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作用,推进招商引资。按照国务院〔2014〕10号、13号财税〔2011100号、119号、浙政办发〔2013〕105文件精神,用足用活国家、省各级部门的相关政策,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发挥民族自治县的政治优势,出台相关制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景宁实际,出台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推进机制创新。坚持以创新手段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碰到的问题。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省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要求,用足、用活政策,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市场活力。积极盘活存量产业资源,特别在土地供给、企业转型、人才引进、市场推广等方面克服旧有体制机制约束,以灵活变通的创新手段释放文化产业活力。注重与金融、电力等中央企业合作中的机制创新,争取最大的共赢效益。积极改进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实施便民化、简约化、人性化管理服务。

六、“三年振兴计划”主要任务与推进措施

(一)基本要求

以“做强风情旅游业、夯实产业基础,发展文化服务业、充实产业内涵,启动民族工艺品销售(零批)业、抢占产业高点”为基本定位;以“做平台,打品牌,聚人气”为主要目标;以“优环境,建项目,抓宣传”为主要任务,实施文化产业“三年振兴计划”。通过振兴期的集中努力,初步形成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和四大文化产业平台,完成(含部分启动)十一个关键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二)重点项目

三年振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十一个关键性项目的建设。相关任务要求表述见文化产业振兴期(2014—2017)关键性项目列表(见附录表三)

项目建设说明

第一类,在建项目(共4个):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中国畲乡之窗文化提升工程、云中大漈文化提升工程、七大农家乐综合体、21个美丽乡村。

该类项目原则上按照原有规划与时间安排进行建设。

第二类,整合项目(共2个):畲族文化体验中心、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

该类项目要落实综合牵头单位,制订新的设计方案,对原有项目进行整合改造。

第三类,附加项目(共3个):山地湖泊型体育训练与拓展基地、特色文化艺术(教育会培)服务基地、文化制造业基地(民族开发区与农民创业园)

该类项目要在原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充实文化产业类内涵。前二类基地要鼓励和推动原建设业主因地制宜植入体育拓展、艺术服务、教育会培等内涵性子项目,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或独立运行方式提升实际运行效益。两大开发区要有计划地加强文化制造类企业的引入。

第四类,新增项目

共2个: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浙江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

该二大项目是县域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支撑性项目,建议以“总部办”为责任单位,按照本规划文本提出的思路,落实规划设计或制订工作计划。“畲族文化研发推广中心”项目要抓紧落实平台建设、项目研发分期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从2015年起分年度实施系列项目研发。“浙江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项目要尽早明确选址,积极争取国家、省民族部门支持,并加快推进一期工程项目的落实。

 (三)推进措施

    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在起步阶段,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推手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文化产业推进机制。尽快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成立“全国畲族文化总部建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文化产业推进机构,一是负责文化产业规划项目的建设分工、协调、督查及考核工作;二是负责文化产业化研发中心相关事宜:三是负责中国畲乡三月三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会相关事宜;四是依托“县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直接负责相关重点性项目建设。

出台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建设扶持政策。参照旅游业扶持政策,加强在土地、财政、税收、人才、资金及配套建设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一项一策”特殊政策。

强化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制度。对重点项目及配套项目建设时序、进度进行进一步论证、对接、梳理,把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同时加强目标考核及过程督查力度。

    注重招商引资与外联工作。突出市场(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工作。在重点引入外地“三高”(高创意、高品牌、高投入)企业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土企业“融一进三”、“退二进三”和景宁人“回归创业”二大途径对文化产业的推进作用。强调企业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强化运营管理的市场化,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应交由企业运营管理。创意产业园区、工艺市场等重大新建项目在投资运营上优先考虑市场化运作。

结合景宁文化企业的特殊定位及民族地区优势,把争取扶持式开发,引入合作式开发作为重要立足点。民族工艺品销售业要做好争取国家民委等上级部门支持的工作,包括政策扶持、宣传扶持,组织协调少数民族集聚区民族部门的支持。文化服务业要积极做好外联工作,争取相关专业机构的多形式合作。

    加强文化研发支撑。重视文化研发项目库建设(详见表五),按照“推进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形成“创意选题、创意研发、创意推广”三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具体工作中,一方面,由“文化研发中心”(隶属“总部办”)分年度、分批次,有针对性地推出系列重点创意设计项目,采用引智外包、组团攻关、创意赛事等形式进行重点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政策、扶持措施,鼓励企业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文化的经济化表达研究,重大价值的设计项目进行重点奖励。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