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11-6013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景发改规划〔2011〕13号 公开日期: 2011-10-10
发布单位: 县发改局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气象事业规划

2021-09-13 22:05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按照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突出重点、相互协调、现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和实施好我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提升我县的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气象事业成效、现状基础

(一)“十一五” 气象事业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监测网络、气象预报服务等方面得到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

1、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建立,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积极发挥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事件预报能力不断提高,气象灾害应急预警、防雷减灾等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以电视、短信、声讯系统为主的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在畲乡新农村节目中发布气象信息,开通手机3-5天和24小时气象短信。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0%,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加强与部门间合作,气象与农业、林业、水利、水力、交通、国土等多部门联合防灾减灾制度形成常态;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基层防灾预案体系和组织架构逐步落实,社会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形成。

2、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业务水平逐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迁建工程稳步推进,已列入我县“十二五”建设项目。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和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科学调整观测站网结构,合理加密观测站点密度,先后建成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23个及1个能见度监测站。加强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在乡镇(管理区)和重点单位布设30块气象显示屏。通过实施《浙江省气象条例》、《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法规制度,依法行政环境逐步优化,成立县级气象执法机构,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我县气象事业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突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需提高,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亟待完善,专业气象观测需要加强;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需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台站建设任务繁重。

(三)“十二五”发展环境

1、“十二五”发展需求

(1)气象减灾防灾需求。我县境内山峰叠嶂,多小流域,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频发、重发等特点,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地带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县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加,如影响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台风呈现出强度增强、风雨加剧趋势;突发性强天气多发,激烈程度加剧。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强化台风、暴雨、洪涝、雾、霾和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近年来,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可达数千万元多的可以达亿元,给我县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气象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旅游、保险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区域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城市灰霾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电力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重大社会活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3)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气象服务民生,是现实需要,是以人为本在气象服务上的具体体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旺。气象信息已经成为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对精细、准确的天气预报预测和适应各群体的个性化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已经成为衡量气象工作是否到位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2、十二五”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

(1)科学发展的要求,使气象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使得国家对民生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气象工作是防御自然灾害、保障科学发展的民生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对发展的影响,是气象部门树立“民生气象、现代气象、社会气象”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2)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随着我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增加,财政对气象的投入在不断的加大。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上级党委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的加大,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将给于欠发达地区优惠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地方气象业务将逐步纳入中央气象直管体系。

二、“十二五”气象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化“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预防,增强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提升气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的服务和支撑能力,提升气候生态资源科学利用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

建成设施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备、运转更加协调、服务更加高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明显增大,气候生态资源利用更加科学高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更加普及,提升气象科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我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市中等偏上水平。

1、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基本普及。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行业专项服务效益明显增加,气象服务社会满意率达到85%。

2、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显著提高。制作5天乡镇(管理区)精细化要素预报产品;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现有水平上提高5%,预警空间精度精细到乡镇(管理区),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以上,预警覆盖面涵盖农业、交通、电力、旅游等主要行业。主要天气、气候灾害事件监测率达到95%。气象灾害评估业务化、规范化。

3、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建成。100%的乡镇(管理区)以及重点企事业单位成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85%的乡镇(管理区)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85%的乡镇(管理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

4、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明显增强。开展山区气候生态资源详查和气候生态精细区划,构建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网,建立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建立山区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平台;建设林区防火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人工增雨服务系统。

5、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网络能力明显提高。构建满足气象灾害和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的高分辨、高精度、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监测体系;完善气象信息分布式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主要气象信息共享。

三、“十二五”气象规划主要任务

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必须坚决贯彻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科技支撑、业务保障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加快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进程,大力提升气象整体实力。

(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效益。通过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等有效措施,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全力做好各项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加强部门乡镇(管理区)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是强化“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预案,落实灾前防范机制,强化气象灾害评估体系建设,完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防御规划,深化防雷减灾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3、夯实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基础,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规划,完善业务系统建设和业务规范,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深化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丰富新农村气象服务产品,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手段,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和覆盖能力。拓展专业气象服务领域,提高服务针对性。向社会提供数字化、精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实力。

(二)以提高精细化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核心,强化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我县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引领,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预测预警精细化水平。建立山区气象灾害格点化、分灾种的精细化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基于短时临近预报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响应系统,提高对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及洪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衍生灾害的预测预警及评估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故、重大社会活动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以满足需求服务、业务和科技发展为目标,完善气象综合监测和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有机集成各种观测手段,加强对不同观测需求、不同观测方式、不同部门相关观测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协调,统一规划和设计我县的专业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改进观测手段,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提升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构建满足气象灾害和气候生态资源监测的高分辨、高精度、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气象高速无线通讯网络和移动卫星通讯网络,实现气象综合信息安全高速传输、高效处理、高效服务、有效管理以及移动应急响应信息无缝隙对接和共享,满足气象服务需求。

1、加强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评估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对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在主要天气系统移动路径、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服务重点区、天气预报关键区,增建无人自动气象站,进一步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调整补充观测项目,提高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数据获取能力。加强农村、库区、主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观测,加快农业、交通等领域观测网的建设。

2、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设台站3G数据传输备份系统;提高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运行能力;建立全过程数据质量实时控制业务,加强观测数据融合处理,建设市、县高清电视会商系统。

3、加强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建设。结合气象服务需求,建设与农业气象观测系统相适应的装备日常维护巡检、快速维修、计量检定和装备供应机制。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机构和装备维修、供应保障系统。

(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认识,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县级人影作业中心和人影作业基地。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以及基础设施、高层建筑、大型户外设施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依托气象综合监测信息和网络,建立气候资源信息库,实现气候资源数据的检索、统计、分析等综合服务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服务。建立风能、太阳能利用评估档案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区划。

四、“十二五”气象规划重点工程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迁建工程。按照《全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指导标准》的要求,重点改善业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探测环境较好、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稳定、观测质量高、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流气象台站。该项目是社会事业发展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解决我县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提高我县气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打下基础,促进我县气象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我县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服务,更好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

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业务用房、标准气象观测场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

2、投资规模。该工程总用地面积526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86.62平方米,总投资1191万元。其中一期1946.78平方米,一期投资809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促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开展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气象信息进村进社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农气象服务系统等建设。

1、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集成各类监测、预警信息以及相关灾害发生发展情况等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突发公共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确保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及时传递,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提供气象服务。扩展多媒体气象电子屏、手机短信、互联网、DAB、农村广播等手段的信息发布面,实现气象信息社会全覆盖,依托移动应急车,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满足气象灾害临近预警服务和应急服务应用支持。建立雷电、冰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支持系统;强化农村防灾减灾基础,服务农业增收增效。

(1)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市、县可视化气象应急指挥平台和市、县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22个乡镇(管理区)、重要单位和场所布设多媒体气象电子屏80个;建设民生气象网站,农村广播系统,预警信号塔,无线掌上多媒体系统。

(2)投资规模。该工程投资550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2、建立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加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和考核制度,提升农村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健全基层气象组织管理网络,建立乡镇气象管理体系,设置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职位,建立乡镇(管理区)气象工作站,推进行政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现100%乡镇(管理区)有气象分管领导和气象协理员,100%行政村(社区)有气象信息员,气象灾害防御各相关部门有气象联络员。结合我县气象灾害特点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措施、灾后救援、灾后重建等各环节,编制县和乡镇(管理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专项应急预案,提高全社会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对气象灾害威胁、防御能力、气象灾害影响三者综合分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行政审批服务内容,提高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能力。

(1)工程建设内容。建设部门联动应急管理和服务平台;移动应急保障服务平台;专项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基层气象组织管理网络;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完成85%的乡镇(管理区)、大中型企业、学校、车站、医院、重要公共场所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建立并实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完成85%的乡镇(管理区)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平台、有气象科普活动”要求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乡镇。编制并实施景宁畲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现气象灾害科学防御。

(2)投资规模。该工程投资300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程

1、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测工程。以我县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活动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引领,不断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延长预报时效,发展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测体系。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开展基于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乡镇以上和其它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强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联防业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加强天气会商,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完善预报业务技术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系统。基于现有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基础上,提高强降水等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因子预报产品准确率,建立市级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业务报系统,实现高风险气象条件警示功能和高风险气象条件落区预报。

 (1)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县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中心,包括精细化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专业气象业务、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等业务建设。

(2)投资规模。该工程投资200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2、综合观测、监测和信息网络工程。充分利用和有机集成各种观测手段,加强对不同观测需求、不同观测方式、不同部门相关观测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协调,统一规划和设计专业气象观测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改进观测手段,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提升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逐步实现对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观测等人工观测要素自动化观测。升级改造早期已建自动气象站,统一技术状态。建设双套运行或3套运行的自动气象站,提高观测系统稳定性和观测质量,取消人工并行观测和自记观测业务。提升观测资料综合处理水平和集合控制、监控能力。建立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观测规范、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等。完成22个乡镇(管理区)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按照洪涝、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重要干线公路区域站5-10公里的间距进行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加密布设。依托宽带网络,在主要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处等地布设全球眼,实现对以上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建设农业生态、交通、冰雪、雷电风能、太阳能生态环境和大气成分监测网。建设县级移动应急系统、布设台站GPS/MET遥感探测仪,补充探空资料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强化技术装备保障。

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系统(观测场室改造、人工观测、器测自动化调整、多套高精度自动气象站、便携式单兵应急观测系统);新建、升级、加密区域站24个;布设5套实景监控系统;建设1个县级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建设现代化设备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建成气象装备保障中心。

建设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相结合的气象综合业务网络;升级建设卫星通信移动应急车,实现在多灾害条件下主要区域3小时内响应的卫星应急备份网络系统。建成以国家公用通信网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收集平台相结合的气象资料收集网。建设气象信息分布式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气象数据海量存储检索系统,实现主要气象信息共享。大力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发展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的安全控制能力。规划气象数据库,统一数据格式,加强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工作,建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和实时评价系统。加强历史气象资料的收集、质量控制、整编加工、应用服务的能力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处理能力,逐步建立全程连续滚动的信息加工分析流程,形成序列化的数字产品,实现政府间的主动获取和强制被动接收的气象灾害数据共享平台。大力推进的“数字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数据共享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媒手段和服务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建设针对不同服务需求的全程、滚动、个性和多媒体化的数字气象服务网络。

(2)投资规模。该工程投资800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四)生态环境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服务工程。围绕生态建设及清洁空气行动等,建设雾霾、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负氧离子、酸雨等监测网。1个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5套能见度探测仪,3套负氧离子监测仪;布设、更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密自动气象站3个;在主要中小流域、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处、林区等重要地区布设5套实景监控系统。建立县级人影作业中心,结合云水实时监测系统,进行统一指挥。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等探测设备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增雨作业队提供天气信息。依托气象综合监测信息和网络,建立气候资源信息库,实现气候资源数据的检索、统计、分析等综合服务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服务。建设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对资源普查数据进行评估,建立风能、太阳能评估档案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编制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开展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并提出建设项目的环境气候影响评价。

1、工程建设内容。建设雾霾、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负氧离子、酸雨等监测网。建设县级作业中心、人影作业基地、天气监测中心、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建设气候生态资源信息库。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应用评估系统。建设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2、投资规模。该工程投资200万元。

3、资金来源。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上级气象部门适当补助。

五、“十二五”气象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条例》等气象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地方配套政策,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和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检查。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气象,提高气象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    (二)履行政府职能,落实规划任务。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规划所确定的主要公益性任务。分解落实气象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纳入政府以及气象部门的工作计划。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管理任务的目标考核。

(三)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气象投资。多渠道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可靠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要把气象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领域,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预算内用于气象建设和管理的资金要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积极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确保现有渠道筹集的气象资金足额用于气象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财政要加大向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设施综合改善、气候变化评估与应对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稽查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依靠科技创新,注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研究基础条件建设,搭建科研业务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完善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围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及相关政策,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结合工作需要进修深造,把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调动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等工作,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本增长,为气象事业提供人才保证。


附件

景宁畲族自治县气象事业“十二五”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万元)

建设规模

“十二五”规划

投资(万元)

1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新建

2011-2013

1191

建设用地:5269 m2,建筑面积3286m2,气象探测环境综合改造。

1191

2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

新建

2011-2015

550

完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应急指挥平台

850

新建

2011-2015

300

建立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系

 

3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工程

 

新建

2011-2015

200

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测工程:建设县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中心,专业气象业务、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等业务建设

200

新建

2011-2015

800

综合观测、监测和信息网络工程:地面气象观测、监测自动化系统

800

4

生态环境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服务工程

新建

2011-2015

200

建设雾霾、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负氧离子、酸雨等监测网。建设县级作业中心建设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应用评估系统。建设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200

合   计

3241


3241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