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11-601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1-11-24
发布单位: 县发改局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2021-09-13 21:16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也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重要时期。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发展面临产业加快升级、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的重要形势。在新阶段下,为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明确十二五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入实施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实现三大目标的总体要求,特编制《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背景

(一)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增加农业投入,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对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致力提升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围绕产业重点抓示范基地,加强惠明茶中心示范基地、周湖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大高山冷水茭白基地、沙湾特色高山蔬菜基地、澄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山后水干果基地和标溪何庄草本药材基地,全县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2.27万亩,培育种养大户556户,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全县已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市级规范性合作社45家)。

2、结构优化呈现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粮油生产为主向特色优势农业为主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为特点的区域化生产布局,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畜禽等继续增长,并向优势产区集聚,茶叶、食用菌和高山蔬菜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景宁被评为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强县,澄照乡被评为浙江省茶叶产业强乡,梧桐乡被评为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强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2万亩、4.2万吨以上。201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为1485吨,产值达到14780万元,产量和产值与2005年同比分别增81.76%、110.06%;全县食用菌鲜品总量4.87万吨,产值2.5亿元,与2005年同比分别增77.74%、184.09%。水干果产量为6000吨,产值2100万元,与2005年同比分别增0.12%和32.1%。蔬菜种植总产量为9.68万吨,产值达到1.45亿元,与2005年同比分别增8.76%和29.31%。新建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生态养殖场14个,新增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生猪等主要畜产品自给率达到70%以上,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7202万元,与2005年同比增39.17%

3、品牌建设显现新起色。从育品牌、创品牌、扬品牌、护品牌

等环节入手,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通过举办浙江省“金奖惠明”敬老茶会、中央电视台广告宣传、参加各种推介活动,凸显了“千年惠明、百年名茶”的品牌。惠明茶2008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丽水茶叶类首枚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再次荣获首届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2010年获上海世博会金奖、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惠明茶”为地理标志产品。景宁畲族自治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称号。2006年景宁香菇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菇。 金信JINXIN品牌、南野牌也相继被认定为丽水市出口名牌和2008年浙江名牌农产品;并有20多个农产品荣获省农博会金奖。

4、科教兴农得到新提升。建立健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确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培育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健全县、乡两级动植物疫病防控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动物检疫、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视农业信息工作,加强农民信箱、电脑入村为代表的农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5、安全生产迈出新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三品”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共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9 个、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市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个、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认证10个,制订实施农产品企业标准23个。加强农业执法工作,通过“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强化农资市场监督检查,重点围绕农药、种子、肥料、兽药、饲料和农机等农业投入品开展,创建农资连锁配送放心店,开展“小农资”质量安全整治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市场。积极开展食用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彻底完成蜡菇整治任务,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食用菌产品的安全。创建农机安全示范村20多个,不断推进农机安全生产。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注重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重点防控禽流感、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动植物疫情,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健康、稳步发展。

6、生态农业获得新推进。我县注重发展集约节约化生产,广泛运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进肥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水稻、茶叶、高山蔬菜等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推广应用面积在17万亩以上。开展以农村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全县建成2460户的沼气池,建立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1个;注重畜牧场排泄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推广农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41%。

7、农村经济赢得新发展。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管理工作,全县耕地流转面积1.89万亩。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重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开展明察暗访,确保一事一议,专款专用。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农业推广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9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43.3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02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88.4%。

(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农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分突出的位置。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作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工作方针。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工作,特别是针对景宁出台的《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53号文件,把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省农业厅出台《关于加快景宁畲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浙农计发[2008]46号)文件。我县出台了加快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草本药材等产业发展试行办法。2010年省委省政府又把景宁定为六个重点欠发达县予以扶持,2011-2013年每年安排2亿元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项目资金,对促进景宁“十二五”期间的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并未消除,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仍

然存在。发生在“十一五”后期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期。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复苏,但经济全面好转的基础并不稳固,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依然很多。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将继续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销售压力,进而产生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波动。

3、景宁农业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十二五”期间,景宁处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阶段,城乡发展从基本统筹阶段向整体协调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推进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中,又直面新的矛盾和挑战。农村优质要素加速外流,使农业经营趋向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使农业有效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产业布局零散,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总体偏弱,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自然灾害在气候变化中呈多发、重发的趋势,动植物疫情在大流通格局下也存在易发、重发的风险,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任务重。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足,农业科技队伍年龄、知识老化,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强化。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显得更加迫切。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目标任务,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主体、科技、基础、管理、服务“六大提升行动”。开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区域优势凸显、高效生态、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具有景宁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精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

态循环农业,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污染治理,促进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精品产业和地域特色农产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深化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新优势、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农业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年均递增11%以上;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递增14%以上。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茶叶、蔬菜、食用菌、水干果等主要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茶叶产业以打造“千年惠明、百年名茶”为目标地位,重点发展白玉仙茶和优质惠明茶。中药材以金银花为代表的适合景宁山区实际的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蔬菜产业以扩面增量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常年蔬菜基地和山区特色商品性蔬菜基地建设。食用菌产业从量的扩张向稳定数量、提高质量转变。畜牧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业功能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和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结构合理化、产品精品化、技术高新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机械化。

1、稳定粮食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示范带动为手段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到2015年完成20000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每年引进3-5个新品种,年推广新品种面积5万亩以上。把稳定粮食面积、主攻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景宁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到2015年,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4.2万吨以上。

2、做精茶叶产业。茶叶产业以打造“千年惠明、百年名茶”为目标,做强“惠明”公共品牌,实现以茶富民、产销双赢。重点建设“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的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加强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发展惠明白茶1万亩、绿茶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茶叶总产值达3.5亿元。良种茶园面积达65%以上,茶园管理机剪率达80%以上,建成20个茶叶重点村,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达到50~60座。加大夏秋茶开发生产和精深加工力度,提高茶叶综合利润率。着力把茶产业建成基地规模化,加工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业服务功能一体化的现代产业。

3、做强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以稳定香菇生产,大力发展袋料黑木耳和草腐菌,积极开发特色菌类,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年生产总量稳定在6000万袋左右。引进推广珍稀食用菌品种5—10个,培育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2-5家,新建上规模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2家,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实现食用菌年产值3.5亿元

4、调优蔬菜结构。蔬菜产业以扩面增量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1000亩城镇常年蔬菜基地及后备基地、35000亩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城镇常年蔬菜基地和山区特色商品性蔬菜基地蔬菜专业户户均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5万元以上,培育和扶持2家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全县蔬菜商品率达60%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有特色有优势的山地蔬菜产区到201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9.5万亩,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超2亿元。

5、加强牧业生产。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战略,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友好型畜牧业。围绕“稳供给、保安全、增效益、护生态”的目标,稳步发展生猪生产,扩大优质家禽和特种养殖,突出发展山羊、肉牛等节粮型草食畜。围绕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为重点配套新建或改扩建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生猪生态(标准化)养殖场20个以上,新增饲养量1.5万头,鼓励开发纯土种猪或内二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优质风味猪生产;发挥山地、竹园、园地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家禽养殖,提升产品竞争力,建设优质肉禽和蛋禽生产基地,增加饲养量40万羽;利用山区自然条件、牧草资源、秸秆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重点的草食畜养殖,山羊年饲养量达到3.5万头。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6、壮大精品果业。到2015年末,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6.5万亩,总产量1万吨,总产值3500万元,人均果品年占有率达40公斤,优质果率达80%以上。果树新发展面积1万亩,并加强基地管理,年完成低改2000亩以上。突出抓好梨、杨梅、板栗三个主导品种,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特色小水果,以滩坑库周万亩水干果示范园区建设为发展重点。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适时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的精品果园。立足打造精品果业,积极开发特色小水果,提升水干果产业发展水平。

7、突出草本药材。挖掘草本药材(畲药)的特色优势,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规模化、标准化栽培为草本药材(畲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培育形成优势道地草本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 亩,建立标溪乡白术种植示范基地、梧桐乡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大均乡元胡、浙贝母种植示范基地、毛乡栝楼种植示范基地、沙湾镇元胡种植示范基地。扩大金银花、元胡等草本药材种植面积,到2015年全县发展草本药材达到2万亩,每年新增面积2000亩以上,到2015年草本药材产值达6000万元。

8、推进休闲观光。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扩大就业范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提升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二五”期间以自然、生态、绿色、文化、休闲等为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充分利用风光秀丽的山水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依托水果、花卉、茶叶、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基地,积极发展集观光、娱乐、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县建立休闲观光农业区10个,主要在大际、景南、九龙、沙湾叶桥、外舍古传、澄照金丘、城北山后等地,新增产值3000万元。

9、培育经营主体。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集群农业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精心打造专业化园区,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到2015年争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新增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家、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业加工增加值达到1亿元以上。

三、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推广绿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力争在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以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中药材、水干果、畜牧业等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民间资金投入农业,重点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有较强带动力和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农家风情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努力建成浙南生态农业发展高地。稳定土地种植面积,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提升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粮食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的八大体系。

(一)构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

针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部分地区农田排灌设施老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实。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构建起能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体系。

1、加强耕地保护。以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为立足点,大力开展科学施肥,推动全县肥料施用结构日趋合理,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逐步实现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开展耕地质量预测预报。构建起覆盖全县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耕地质量特别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动态、长效、有效监管。

2、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推进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节水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有序进行节水改造工程,逐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同时加强管理,实现农村小型泵站的节能高效、安全运行,为全县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建设标准粮田。按照“稳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减少低产田”的思路,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田间排灌设施和机耕路桥,配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增强技术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方便农机作业,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粮田。

4、推广农业机械。围绕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普及发展传统农机。围绕推进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特色农机。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重点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保鲜储藏、产后处理、精深加工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示范推广。在规模养殖方面,加强畜禽养殖机械的引进、试验、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5、强化信息服务。狠抓农民信箱工程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农技服务平台,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与农民对接的电子商务平台,各级政府部门联系农村农民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开发和引进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营销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技110的服务功能,增强网站平台、农民信箱、热线电话服务手段,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按照其产业发展需求,优先构建物质装备投入体系、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而其中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则堪称体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现代高效农业运行加速器。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是现代科技最重要的基本品质。“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强产学研结合,率先转化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科技成果。并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时期既能加快农业发展又能互利互惠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不断创造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建成果。二是加快关键生产技术攻关,不断为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增加技术储备。三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中科技贡献份额。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推动、严格考核等手段迅速改变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畜禽防疫、节水栽培技术、果蔬标准化栽培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农业投入品控制(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规范利用技术等业已推广多年的成熟技术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

2、加强农技队伍建设。针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体制不顺,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工作非专业化、兼职化等难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需求实际。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工作高定位、人员高素质、装备高标准、待遇高保障的与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是工作高定位。建立“三位一体”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其重点是现代种养技术示范推广、动植物有害生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二是人员高素质。通过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提高科技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有计划地引进本地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改变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知识结构。三是装备高标准。五年内全县所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都要真正做到办公有标准场所、检测有设备、推广有现代手段、示范有综合基地。四是待遇高保障。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力争等同于同资历的事业干部水平。

3、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首要条件。有了掌握现代种养技术的农业劳动者,就会有显示强大生命力的现代高效农业。一是培训目标。农民实用技术今后五年每年由县农业局各专业站会同乡镇农技推广部门逐村开展两次以上面对面培训,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使得参培农民每人掌握两项左右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每年按专业对乡(镇)农技人员开展1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并争取每年有20%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得到一个月以上的系统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培训方式。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实用技术培训由县内各专业站技术骨干担纲,并配以技术明白纸发放;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主要延聘省和丽水市高级专家给予面对面教学,注重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创新,同时编购较为系统的专业教材,每期培训还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学习。三是培训进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农业关键生产阶段进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主要利用农闲进行。

(三)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以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现代流通业态为先导的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1、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纵向拓展和横向联合,推动合作社一体化经营,组建合作社联合组织,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省级示范性合作社达到25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达到70家,并对县级十佳合作社实行全方位动态管理,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QS等安全认证的合作社达到50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达到50家,全县农民合作组织农户覆盖率达到40%。

  2、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土地流转率每年递增2%,流转总面积达到28300亩,全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左右。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个加工区域,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畜禽、水干果等加工产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规划区集中集群发展。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建设,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4、推进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注重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成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连锁超市、配送专卖为先导,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设1家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

(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符合景宁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景宁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加快配套农业标准的制定,尽快形成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生产技术规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衔接。检测方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景宁产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重点产业和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为主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体现山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模式。在示范点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用肥用药登记制度、休药期制度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争取建立综合性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工作。加强检测队伍素质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建设。在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对生产、流通中的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检测,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4、农产品品牌创建。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质量安全过硬的农产品品牌。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认证15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0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

(五)构建新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体系

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十二五”以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建设为抓手,围绕发展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全面推进农村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到2015年新建户用沼气600户,建设小型联户沼气工程(秸秆为原料)2处50户,建立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完善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0台。积极推广三沼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效地实现 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初步建立起生物种群多、食物链条结构长、物质能量循环快的生态系统,走出一条以沼促种、以种带养、以养保沼的循环经济之路。

(六)构建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

强化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全面推行动物防疫联场带户、免疫标识与台账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政府扶持生猪、家禽等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大力发展生态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认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植物检疫工作,加强柑桔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红火蚁以及葡萄根瘤蚜等疫情的监测和流通监管,组织开展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行动,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七)构建农机安全管理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根据省农机局工作部署,完成“平安农机示范乡、村”建设;完善和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制度,实行拖拉机报废制度;加强对农机整机和零配件的质量检查;制定和规范农机维修店、点的安全生产等级;落实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和发证工作,确保农机化健康发展。

(八)构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1、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一支“村财乡管”的代理会计队伍,实现持证上岗;农村财务公开栏每村以电子触摸屏代替,实现财务公开电子化;健全、规范和巩固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建立一支由农经人员组成,独立于村级代理会计之外的审计队伍,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落实农村审计工作的“三年一轮审”制度,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常规化。

2、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积极加强农业法制宣传,抓好“六五”普法教育。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依法做好农业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受理和网上审批工作,启用电子监察系统,不断规没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审批环节,依法下放权限,进一步落实扩权强县工作。

3、积极推进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以贯彻落实《浙江省建立预防和控制农民负担反弹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制度体系,构建新农村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相协调的机制;转变监管方法,注重对“少取”和“多予”政策落实到位的并重监管,深入开展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的重点治理;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确保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事)件和重大群体性案(事)件不发生,确保涉及农民负担信访不增加,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加强良种场建设。解决国有农场改革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稳定队伍,加强农场道路、水利、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良种场地理位置优势,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探索良种场的改革发展之路。

四、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千峡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和沙川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一)粮食生产功能区

主要在东坑、沙湾、澄照等18个乡镇,到2014年建立2万亩粮食功能区,到2018年粮食功能区建设总面积达到30000亩以上。功能区内以水稻、甘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积极完善农田设施、提升农田质量、健全服务体系、推广先进技术。做到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方便,防汛抗旱能力达到20年一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灌溉保证率达80%。按照标准农田要求对路、渠、绿化等配套工程进行改造,水泥硬化机耕路,修建机耕路,使机耕路顺直通畅,满足中、小型农业机械的通行要求;修建渠道,新建泵站,达到“旱能灌、涝能排”;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等主导措施以及开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一体化服务模式推进耕地地力培肥改良,培育清洁、肥沃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粮食生产环境;在白鹤、章坑、徐砻、东坑等村建设水稻示范方,为全县水稻、旱粮生产提供高产技术示范,促进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主要建设三区、二园、一配套三区:指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粮食功能区;二园:指特色水果精品园和设施蔬菜精品园;一配套:指生态牧业养殖基地。

1、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

位于鹤溪镇、澄照乡一带,以敕木山山系为中心的惠明茶产业带,项目区总面积2.1万亩,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主要功能为是优化茶叶品种结构,在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等方面示范。

主要建设任务:积极引进茶叶优良品种,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和现代化设施茶园示范基地,加强销售网络和茶文化基地建设。新建惠明白玉仙茶良种化工程示范基地、惠明茶高效生态示范茶园基地、惠明茶园设施化技术示范基地、惠明茶清洁化、标准化加工核心示范基地、茶青交易市场建设。

2、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

位于鹤溪镇周湖村、三支树村、张村村、双后降村、鹤溪村、城西村一带。建设面积1000亩,生产食用菌1500万袋。主要功能是重点突出生态食用菌循环产业链的特色。产前以菌种、菌棒集约生产和原料统一供应为主体功能;产中进行标准化栽培示范、食用菌栽培废弃物转化为畜牧养殖(生态猪养殖)功能床和食用菌栽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生物肥的生态循环示范功能;产后进行菇产品的品牌、销售和精深加工。建立生态食用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基层科技服务功能示范。

主要建设任务:强化菌种培育,推进标准化栽培基地建设,完善菌政管理,培育食用菌生态循环产业链。建设核心菌种(2级资质)、菌棒培育厂,标准化香菇示范基地,珍稀菇(菌)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路、渠、蓄水池、厂房、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3、鹤澄粮食功能区

位于澄照、鹤溪等乡镇,面积约4900亩。主要功能为优质稻谷生产、稻菜轮作、稻鱼共生等新型农作制示范。

主要建设任务:积极引进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应用推广省工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建立和完善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建立稻菜轮作、稻鱼共生等新型农作制度,为粮食稳定生产和粮田高效利用做出示范。

4、生态蔬菜精品园

位于澄照乡的东畔村、三石村、金丘村,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其中设施大棚新建280亩。

主要建设任务:实施蔬菜绿色无害化栽培,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合理配施化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保证蔬菜生产安全性,使产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蔬菜产品,增加市场有效供应,降低蔬菜价格的波动,对全县蔬菜基地起到示范作用。

5、特色水果精品园

位于鹤溪镇城北村,规划建设面积1500亩。实施主体景宁畲丰果业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农发商标,并制定农发牌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所生产的果品先后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奖和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发牌梨被认定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

主要建设任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抓好梨园精品果生产,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亩增产

值1000元以上。通过精品园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果业发展。

6、生态牧业养殖基地

结合主导产业示范区、粮食功能区和精品园区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占地面积100亩。主要功能为综合区主导产业及精品园建设配套,实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物质循环的新型模式,为推广循环农业发挥示范作用。

主要建设任务:通过新建畜禽排泄物综合处理设施,建设沼气、沼液使用管网和配置沼液运输车,建设标准化养猪场,培育优质良种瘦肉型猪,为循环农业合理配套生态牧业,使在生态循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管理等有较大提升,粪污利用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达80%以上。

(三)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1、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

规划建设6000亩,其中在大乡西一、西二、茶林等村建设4000亩大际冷水茭白提升示范基地,在景南乡忠溪、东塘等村新建景南冷水茭白高效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亩。新增年总产值2320万元。

   主要功能与建设任务是加强茭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高山冷水茭白品质。加强标准化钢管大棚和肥水一体化微灌建设,新建钢管大棚300亩;推广先进种植、保鲜技术,新建交易市场、扩大营销渠道。

2、东坑白玉仙茶精品园

位于东坑镇深洋村、东坑村、马坑村一带,规划建设面积1000亩,新增年总产值1000万元。

主要功能与建设任务:新建茶园1000亩,完善路、水等基础设施和名优茶加工设备,引进优质、高产种,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白玉仙茶经济效益。

3、茭鱼共育精品园

位于大乡西一、彭村、潘宅和茶林等村,规划建设茭鱼共育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新增年总产值150万元。

主要功能与建设任务:扩大茭白田套养淡水鱼面积,实现茭白和鱼共生,增加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促使农民在茭白田中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生产的茭白成为无公害蔬菜。

4、茭白茎叶种菇生态循环技术应用和推广基地

——茭-菇-林(稻、菜)轮作循环。示范茭白、大球盖菇与毛竹、用材林或水稻之间的新型生态产业链,在取得高山冷水茭白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利用茭白茎叶栽培大球盖菇,然后利用大球盖菇废弃物生产优良有机肥,用于毛竹、笋或水稻、蔬菜等作物生产,对培肥地力,改善土质具有很好的作用。

——茭-肥-茭(林、稻)循环。鲜茭白茎叶可通过堆腐技术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有机肥施于茭白田可提高茭白田质量,也可施于毛竹、用材林及粮食、蔬菜地,既促进无公害、绿色高山冷水茭白产业持续发展,又能使林业、粮食等产业实现粮菜结合、林菜循环的生态生产方式。

5、景宁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

紧密围绕高山冷水茭白产业提升和云中大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色,通过1-3年的努力,打造云中大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6、东坑镇优质家禽养殖精品园

   在东坑镇建设景宁县优质家禽养殖精品园,以景宁伟忠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项目实施主体,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优质家禽养殖,设计总投资600万元。引进良种,完善防疫体系、供电、供水、道路、综合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年新增家禽存栏量6万羽,年新增饲养量20万羽。

  7、景宁优质山羊养殖精品园

在东坑镇为主导区结合周边梅岐乡等部分乡村建立优质山羊养殖精品园。园区以景宁畲族自治县古权山羊养殖场为中心建立核心示范场,以东坑、梅岐现有的规模养殖户为发展重点,发展存栏种羊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0户以上,户均年饲养量超100只以上。项目建成后园区新增优质山羊1000头以上,园区内年饲养量达到3000头以上,成为山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示范亮点。

8、高山花卉基地建设

在东坑深洋、大潘宅等地建立高山花卉基地,主要搭建标准钢架大棚200亩以上,大力发展一品红、香水百合等高山花卉,把东坑深洋、大潘宅等地培育为丽水市鲜切花的重点产区,并着力提升高山花卉的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安全和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全县花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千峡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1、千峡湖蔬菜精品园

主要在九龙、渤海、外舍等乡镇新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800亩,年产优质蔬菜5000吨,实现产值1360万元,净效益 600万元;田间生产操作道路面硬化,育苗、耕作、移栽、灌溉、病虫防治、分级包装保鲜等装备配套;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蔬菜多样化增效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

2、金钟雪梨精品园

大力推广金钟雪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抓好梨园精品果生产,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亩增产值1000元以上。通过精品园建设,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金钟雪梨快速发展。

(五)沙川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1、景宁草本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

重点在梧桐、标溪、大均等乡镇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合理、品种优良、管理科学。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行规范化种植和质量管理制度,实施中药材GAP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应用率达100%;培育形成优势草本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0 亩,年产中药材450吨,实现产值900万元,净效益360万元。重点以发展金银花、白术、浙贝母、玄参、元胡、太子参等药材规范化种植以及畲药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建立草本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药材专业合作社2~3家,促进我县草本药材的健康快速发展。

2、沙湾山地蔬菜精品园

主要在沙湾叶桥、林坑等村新建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700亩,年产优质蔬菜2975吨,实现产值833万元,净效益 415万元;田间生产操作道路面硬化,育苗、耕作、移栽、灌溉、病虫防治、分级包装保鲜等装备配套;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蔬菜多样化增效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扶持培育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

3、英川食用百合精品园

建设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其中董川村200亩、叶坪头村100亩、湖后村400亩、茶园100亩、温堆村200亩。千亩基地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75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项目区人均可增收200元。基地硬化路面建设4公里;修建三面光水渠5公里、滴灌设施改造1000亩、建设蓄水池5个;基地仓储设施改造1500平方米;田间操作道建设500亩;物理杀虫灯使用20盏。完善田间排灌设施和机耕路建设,配合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增强技术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六)积极创建景南、梅歧、郑坑、外舍等食用百合精品园

在景南、梅歧、郑坑和外舍等乡镇分别建立食用百合生产基地1000亩,合计达到4000亩以上的生产规模。基地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推进集约化、品牌化经营。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

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二)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市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三)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四)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五)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技服务站建设,解决乡(镇)、村技术力量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并把服务站办成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型合作经济组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