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16-606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6-11-03
发布单位: 县发改局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三五”农林水(渔)业发展规划

2021-09-12 17:05 信息来源: 县发改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农业是基础,林业是财富,水(渔)业是补充。“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景宁畲族自治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农办、农业、林业以及水利(渔业)等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生态林业,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现代农林水(渔)业建设,不断推进农林水(渔)业转型升级,全县农林水(渔)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106.9亿元增加到201510.3亿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6202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13663元,年均增长17.11%。建成鹤澄(省级)和大东景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4个,新建省级特色产业精品园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2.4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示范县和安全放心示范县。马坑、伏叶等观光农业试点效应日渐显现,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更加健全。大力推进垦造耕地,新增耕地17250亩。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61000亩,年均产量达2450吨,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红茶首获全省金奖,五年来建成高效笋竹基地96111亩、香榧基地8211亩。

“十三五”时期,是景宁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是践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路径、实现“三个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景宁县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山区县,充分发挥山区的山地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 在新的起点上科学编制全县“十三五”农林水(渔)业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翻篇归零再出发,凝心聚力补短板,全面提升农林水(渔)业发展水平,对于全县努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6年“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425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

《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

《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县评价办法(试行)》;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浙农产发〔20152号);

《浙江省林业厅关于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培育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2012-2017年)》;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保持定力谋发展 真抓实干促跨越 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县委八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县工作会议报告》(2016215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为建设山区经济发展示范县而努力奋斗——在全县新山区建设工作大会上的讲话》(2014117日);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山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景委发[2015]3号);

《景宁畲族自治县新山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景宁畲族自治县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2015-2017)》;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景政办发〔201318)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景政办发〔201239号);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林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意见》(景政发〔201033号);

《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试行办法》;

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四个新区”建设的决定》;

《关于加快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的通知》;

《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试行办法》;

《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草本药材产业发展试行办法》。

《景宁畲族自治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景宁畲族自治县2010-2018年粮食功能区建设调整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景宁畲族自治县畜牧用地规划(2014-2020年)》;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县生态渔业发展规划》;

《景宁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景宁畲族自治县湿地保护规划(2014-2020)》;

《中国畲乡景宁沙川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2015-2020)》;

《中国畲乡景宁千峡湖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2015-2020)》;

《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创意农业打造农业景观带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山区经济发展规划》;

其它相关规划资料。

(三)规划区域

规划区域为景宁畲族自治县所辖的行政区域,包括2个街道,即鹤溪街道、红星街道;4个建制镇,即东坑镇、渤海镇、沙湾镇和英川镇;15个乡,即大均乡、澄照乡、梅岐乡、大乡、景南乡、雁溪乡、郑坑乡、九龙乡、梧桐乡、标溪乡、家地乡、大地乡、毛乡、秋炉乡和鸬鹚乡;共254个行政村。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二、现实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景宁县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农民发展”目标,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走“生态立农、改革活农、科技兴农、质量强农、依法治农”之路,着力在“稳粮、增收、保安全、强创新、优主体、可持续”上狠下功夫,切实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现代农林水(渔)业建设,不断推进农林水(渔)业转型升级,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示范县和安全放心示范县,全县农林水(渔)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出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景宁县农业持续发展,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0.3364亿元,比2010年的6.91亿元增长49.53%,年均增长8.3%。其中,种植业产值72168万元,比2010年增长54.02%;林业产值15538万元,比2010年增长26.69%;畜牧业产值13275万元,比2010年增长57.06%;渔业产值1517万元,比2010年增长90.8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52万元,比2010年增长39.15%。比较来看,渔业产值增长最快,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也保持了较快增长,而林业产值增长则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63元,比2010年的6202元增长了120.3%,年均增幅13.4%。

1 景宁县农业产出比较


2.产业结构稳步调整,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围绕“近期茶叶、中期毛竹、远期香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景宁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茶叶、毛竹、香榧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粮食生产平稳发展。“十二五”期间,虽然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有所调减,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但全县粮食生产按“十二五”规划要求,播种面积仍保持在了1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了4.2万吨以上,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15万亩,比2010年的13.668万亩减少了1.518万亩,减少11.11%;粮食总产量达到4.35万吨,比2010年的4.39万吨略减了0.04万吨,减少0.91%;粮食产值11237万元。为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全县还积极创新农作制度,推广“黑木耳-单季稻”、“香菇-单季稻”千斤粮万元钱等稳粮增效生产模式1.71万亩,建成马坑心田稻鱼共生、梅岐稻鳖共育等生态米示范基地8个面积680亩,完成水稻种植保险6万亩。

茶叶产业增产增效。“十二五”期间,景宁县充分利用金奖惠明核心品牌、畲乡白茶一流品质和畲乡独特气候环境的优势,把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宣传推广“千年惠明、百年名茶”,努力提升金奖惠明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景宁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与此同时,着力扩大精品茶园基地规模,大力推进茶产业园和惠明茶博览园建设,努力促进茶旅融合、茶网融合,积极开发融合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的茶休闲生态产品,不断推进茶叶产业整合提升,有力促进了全县茶叶产业增产增效。2015年末,全县发展惠明白茶1万亩,绿茶5.1万亩,茶园总面积6.1万亩,茶叶产量约2450吨,产值3.79亿元。“景白1号”和“景白2号”白茶新品种通过质量鉴评和品种认定,红茶首获全省金奖,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林业产业稳中有升。景宁是典型山区县。“十二五”期间,全县大力发展毛竹、香榧和油茶,林业产业稳中有升,呈现多元化发展新格局。2015年,全县林业完成产值15538万元,比2010年的12265万元增长了26.69%。五年来,全县生态公益林从2010年的129.2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148.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77.9%提高到2015年的78.4%,累计建成高效笋竹基地96111亩,香榧基地8211亩。经过前几年的发展,部分油茶开始投产,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大仰湖溪源湿地群成功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推进生态友好型“森林人家”、“森林小镇”规划建设,积极谋划发展碳汇林业,有力推动了全县林业经济转型升级。

特色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2015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6272万袋(其中袋料香菇4710万袋、袋装黑木耳1230万袋、珍稀食用菌332万袋),产值3.07亿元。蔬菜产业稳固提升。2015年末,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77万亩(含复种),总产量12.47万吨,产值2.56亿元。精品果业稳步发展。通过品种优化、基地创建、布局调整等,一批精品果园相继建立,水果产业得到空前发展。2015年末全县水果面积有2.05万亩,产值2418万元。中草药材快速增长。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平稳,铁皮石斛等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材陆续投产,产值大幅度增长。201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超过了5万亩,实现产值7855万元。其中,草本药材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实现产值6400万元,成为农业生产重要亮点。高山花卉异军突起。2015年末,全县已发展花卉大棚近200个,面积3.3万平方米,年生产鲜切花达300余万支。品种有多肉植物、凤梨、常春滕、蟹爪兰、一品红盆栽鲜花等。以多肉植物和反季节花卉为主的高山花卉年产值巳超过1000万元。

畜牧产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景宁县积极响应“五水共治”号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实施畜牧业跃升行动,以生态、循环、集约、特色为核心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产业,以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为重点稳步发展生猪产业,大力推广“牧--林、农”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支持畜牧业“上山进园”,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等发展山地畜牧业,鼓励发展特种养殖,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工作,生态精品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功创建3个农牧结合生态示范牧场,新增5家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场,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绿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8.14万头,家禽饲养量54.72万羽,羊饲养量3.31万只,牛饲养量7997头。全年生猪出栏量4.75万头,羊出栏量1.86万只,家禽出栏量32.88万羽,总产值13275万元,比2010年的8452万元增长57.06%

生态渔业迅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景宁县以“一湖两区”(千峡湖,鹤澄、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为重点,以“三保一促”(保生态、保安全、保供给、促增收)为着力点,通过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优化区域布局、推行稻田生态种养、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等途径,形成“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养殖生产生态环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农持续稳定增收”的生态渔业发展体系,适度发展滩坑水库等渔业捕捞,积极推进稻鱼共生、稻鳖共育、稻田养蟹、稻田养螺等特色生态种养模式,生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全县渔业产出量1348吨,其中捕捞量58吨,养殖量1290吨。全年实现产值1517万元,比2010年的795万元大幅增长90.82%

3.“两区”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由分散化、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发展的过程,集中体现在农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十二五”期间,景宁县以整合各类资金、加强土地流转、强化招商引资、加强主体培育等为抓手,大力推进耕地垦造新增耕地17250亩,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全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1.56%,产业基础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每年投入建设资金250万元以上,年建设面积稳定在4000亩以上。截至“十二五”末,全县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个,面积达2.4万亩。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居全市前列。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也是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后完成投资2亿余元,累计建设面积达4.09万亩,建成鹤澄和大东景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其中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浙江省第一批通过省级验收的农业综合园区。先后建成大均片草本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景东毛竹示范区、梧桐厚朴示范区、自强稻田生态种养示范区、英川食用百合精品园、九龙蔬菜精品园、沙湾蔬菜精品园、红星板栗精品园等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精品园。在此示范带动下,全县农业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三大产茶区建设有序开展,桃源水果沟、大赤设施蔬菜、梅岐标准化铁皮石斛等精品基地相继建立,大冷水茭白、畲乡红米、精品山羊、高山花卉等特色产品异军突起。

4.农旅融合农网结合,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十二五”期间,景宁县积极顺应农业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以“现代农业+”的新思路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打造“美丽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农业、“现代农业+健康产业”的绿色养生农业、“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智慧电商农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业态,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多种消费新需求。

农旅融合互促。“十二五”期间,景宁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优势,着力推进特色民族和历史文化村落、农业园区等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以农家乐民宿等为主的休闲经济,以避暑、养生养老等为主的养生经济,以农事节庆和民族节日为主的节庆经济,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使新型业态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源泉。纵深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成功创建云中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天堂湖休闲观光园等市级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精心建设畲乡之窗、千峡湖、草鱼塘等多个“亲水”景区。建成大漈垟心、大均伏叶等一批农家乐综合体、民宿集聚区,马坑、伏叶等观光农业试点效应日渐显现,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更加健全。2015年末,全县已建成三星以上农家乐经营户245户;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2个、特色村6个、特色点1个;市级特色乡镇3个、特色村9个、特色点11个、农家乐综合体2个。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次达到691.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65亿元。

农网结合发展。近年来,景宁县积极顺应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大趋势,做大做好“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文章,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触网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201511月,淘宝网“特色中国畲乡景宁馆”建成上线运营。成功培育了金信山珍、山哈酒、惠明茶叶等一批优秀的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已有50余家,农产品网上销售金额达1200多万元。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精品农业加快发展

景宁县良好的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优异的先决条件。“十二五”期间,景宁县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注重品牌文化内涵,以“金奖惠明茶”为代表,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品牌建设、宣传、营销和服务,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农业名品、名企、名家,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示范县和安全放心示范县。截至2015年末,全县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个,“畲森山”牌四季豆、萝卜、长豇豆和辣椒等农产品被丽水市人民政府评为“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奇尔茶业、惠明茶业、佳禾农业、畲耕公社家庭农场等4家农产品企业加入“丽水山耕”形成母子品牌。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19家,有效期内“三品”总数5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7个;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6个,面积6.7万亩。惠明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金奖惠明茶”商标使用权永久归全县人民共享,“名茶之乡”、“厚朴之乡”、“浙南竹园”、“香菇之乡”等区域品牌进一步打响做强。

另一方面,近年来景宁县立足于当地生态、资源、环境基础,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和优势,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361”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乡镇3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11家、生态精品示范合作社10家、生态精品农业大学生创业典型7个、生态精品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81个,发展生态精品农产品85个,走出了一条“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6.新型主体快速培育,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景宁县坚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大户等辐射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重点发展庄园式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2015年末,全县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创建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4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90家,其中县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国家级13家,省级9家,市级51家,县级41家);家庭农场377个。景宁鹤峰茶叶专业合作社、九重阳茶叶专业合作社等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2015年度省级信用等级评定。景宁朱氏家庭农场、加松家庭农场等11家农场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全县遴选培育71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其中重点科技示范户90户。

7.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景宁县紧紧抓住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和省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全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试点县的有利时机,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牛鼻子”,持续推进“63633”改革,着力推动农民带财产权进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2015年末,全县“三权”抵押贷款余额近7亿元。同时,加快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有益补充,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县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景宁县农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如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等等。“十三五”时期,是景宁县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 全面落实省委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部署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努力践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路径、实现“三个走在前列”,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大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期,全县农林水(渔)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1.重大机遇

1)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的机遇

作为浙江省欠发达的重点山区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15年底景宁县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4600元(2010年价)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虽然已全部消除,但与全面小康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不采用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办法,不给予超常规的政策待遇,不采取超常规的开发支持力度,到2020年全县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口难以实现小康,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口“被小康”而不是奔小康,也就难以真正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任务,更难以实现《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确保不让一个低收入人口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掉队,中央和省市势必会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这就为全县下一阶段的农林水(渔)业发展带来机遇。

2)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带来的机遇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强调吃得更有营养、更加安全。对于消费者而言,无公害是对农产品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必然会淡化农产品的价格,而是更重视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加,这就为今后一个时期景宁县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随着高铁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有钱人将到景宁旅游、养老,全县长期人口外流、常住人口规模萎缩的趋势将得到逆转,本地农产品消费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稳定,闲暇时间增多,自驾车出游蔚然成风,这也为景宁县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农业新型业态提供了良好契机。

3)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机遇

改革也是生产力。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2015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随着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实现城乡要素的互联互通,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为全县农林水(渔)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众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将会对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和农产品消费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支撑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将对农产品营销、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以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农业将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业态,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开创智能化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服务新领域。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必将给景宁县的农林水(渔)业发展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主要挑战

1)农业公共投资需要巨大与财政支撑力度不足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景宁县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3.8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2.2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45亿元,但是全县财政收入不仅总量还比较小,而且增速很不稳定。从全县财政支出来看,也波动很大。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是助推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而财政支撑力度不足使得全县现代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林水(渔)业的发展等等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 景宁县财政收支及其增速


财政总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总额(亿元)

增速(%)

总额(亿元)

增速(%)

总额(亿元)

增速(%)

2010

3.80

/

2.24

/

12.50

/

2011

8.05

111.59

3.67

63.65

16.91

35.33

2012

9.50

18.07

4.09

11.38

17.43

3.05

2013

9.55

0.51

4.78

17.08

18.99

8.95

2014

9.78

2.44

4.80

0.28

20.68

8.92

2015

10.66

8.93

5.45

13.66

26.13

26.31


2)农业发展要素需求扩张与资源供给受限的挑战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县农地非农化倾向突出,耕地不断被占用,质量也在下降,农业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同时,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浙西南的重要生态“绿色屏障”和瓯江水系发源地之一,景宁县又负有重大的生态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没有很好地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机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之前,如何处理好加快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关系,成为新时期农林水(渔)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3)人力资本数量素质与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挑战

景宁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城镇环境、工作条件和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面临着本地人才外流和引进留住外来人才困难的双重压力。从专业技术人员看,农林水(渔)业发展项目多、任务重,对农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大、要求高,但目前各个乡镇不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不对口,而且很多时间都是在从事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从农村劳动力来看,许多中青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或非农就业。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谁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此外,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和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有赖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如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各类农业技术人才来景宁创业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下一阶段农林水(渔)业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

此外,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短板,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较为薄弱、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够完善,农业生产带有很大盲目性、农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业产业链短比较优势差、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等,急需在“十三五”期间加以弥补。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紧扣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着力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全力实施农业发展“一二三四五”战略,努力把景宁县建设成为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县。

(二)基本思路

景宁县“十三五”农林水(渔)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可归结为“一二三四五”战略。

“一”:一个目标。即把景宁县建设成为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县。

“二”:两大功能。即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功能向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拓展是“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稻鱼共生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创新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要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品牌创建等手段,着力打造一批可观赏、可游玩、可体验、可品尝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和几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农业旅游线路。

“三”:“三化”建设。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投入、建管并重、分级负责”的方针,加强农田水网、路网、林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景宁山区的地形特征和农民下山或外出、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加强农业育秧育苗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农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提升茶叶、蔬菜、瓜果、畜牧等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建设集GIS农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智慧畜牧业、智慧林业、智慧渔业、智慧农机、智慧农资、智慧农技、设施农业物联网智能化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建立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信息大数据库,提高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覆盖面,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四”:四大主导产业。即做大做强“1+3”四大主导产业。其中,“1”指粮食。粮食是战略性基础产业,要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的工作方针,大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发展旱粮生产,努力确保12万亩播种面积和4.2万吨两条“底线”,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指茶叶、毛竹和香榧。围绕“近期茶叶、中期毛竹、远期香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打造规模化、品牌化的特色主导产业,增强全县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五”:五大农业产业体系。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安全体系、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

(三)规划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瞄准现实需要,着眼潜在需求,科学进行市场定位,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经济和生态支撑作用明显、对农民增收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组织适度规模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的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放到同等重要位置,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总量减少,促进农、林、牧、渔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美化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协调发展。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性产业优势,统筹谋划农、林、牧、渔各项产业布局,做实、做大、做强、做优“一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项产业相互带动、互相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把区域性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转变为经济优势。

坚持三产融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引进和培植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发挥景宁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农业庄园,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大力推广适合本地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将林地、耕地向大户流转和企业集中。积极探索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抵押贷款方式进行产业开发,使资源转化为资产,股金变资金,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农业发展“一二三四五”战略,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村繁荣与进步的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驱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创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积极构建装备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具有景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在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升级、综合实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建立产业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区域,力争成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行区、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促进山区农民富民增收的示范区,努力建成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县,实现“绿水青山”与“富民增收”共赢,“美丽乡村”向“富丽乡村”升级。

2.具体指标

1)农林水(渔)产业实现新跨越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更趋繁荣,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7.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增长8.98%

2 景宁县农林水(渔)业综合发展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10.34

15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663

21000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在省内外都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特色鲜明的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以及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3 景宁县农林水(渔)业产业发展指标

产业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粮食

粮食生产功能区

万亩

2.4

3

播种面积

万亩

12.15

12

总产量

万吨

4.35

4.2

 

茶叶

茶园总面积

万亩

6.15

7.2

总产值

亿元

3.79

5

其中:白茶面积

万亩

1

2

食用菌

生产总量

万袋

6272

6000

产值

亿元

3.07

3

 

蔬菜

播种面积

万亩

7.77

8.3

总产量

万吨

12.47

13.5

总产值

亿元

2.56

3

 

畜牧业

畜牧业产值

亿元

1.33

1.7

美丽牧场

/

13

生猪饲养量

万头

8.54

8.5

家禽饲养量

万羽

54.72

70

羊饲养量

万只

3.31

4.5

牛饲养量

万头

0.7997

1.2

蜜蜂

1985

8000

油茶

种植面积

万亩

1.4

5

产值

亿元

0.0644

0.2

 

毛竹

种植面积

万亩

24.2

28

产值

亿元

0.55

0.8

其中:笋竹面积

万亩

9.61

10

      竹笋产值

亿元

0.4087

0.6

香榧

种植面积

8211

40000

产值

亿元

0.1068

1

花卉

产值

亿元

0.1

0.25

水果

种植面积

万亩

2.05

2.3

总产值

亿元

0.2418

0.7

中草药材

种植面积

万亩

5

8

总产值

亿元

0.7855

1.5

 

渔业

捕捞量

58

300

养殖量

1290

1700

总产值

亿元

1517

0.4

用材林

面积

万亩

60

60

年产值(含公益林间伐)

亿元

0.9

1.2

3)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新格局

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使产业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推广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重点在粮食、茶叶、毛竹、食用菌、中草药材等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着力推进集约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整合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基地,多渠道、多形式搞活农产品流通,基本形成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以及农机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4 景宁县农林水(渔)业产业化建设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3

30

农民专业合作社

590

640

  其中: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

73

85

家庭农场

377

450

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

4

6

“三品一标”认证企业

19

30

无公害农产品

32

50

绿色食品

16

24

有机农产品

7

10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1

1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16

25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

万亩

6.7

7.5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4.52

5.5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1.1943

1.5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获得新进展

以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抓手,以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加大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林相改造和彩色健康森林工程,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使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推进,农业投入品得到安全管理和科学使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5 景宁县农林水(渔)业生态环境建设指标

单位

2015

2020

森林覆盖率

%

78.4

80

生态公益林面积

万亩

148.5

160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1

2

市级以上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4

6

秸杆综合利用率

%

90

≥9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

%

97.82

100

林木蓄积量

m³

988

1308.9

平原绿化率

%

35

>43

湿地保有量

万亩

7.5

≥7.5

森林火灾受害年控制率

%

<1‰

<1‰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年控制率

%

<1.3‰

<1.3‰


5)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农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农业多功能性得到进一步显现。建成茶叶、毛竹等2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5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亿元。


6 景宁县农林水(渔)业产业融合指标

单位

2015

2020

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数量

0

2

休闲观光农业产值

亿元

0.55

2

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

亿元

0.12

1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强县

1.发展方向

围绕高绿色农业强县建设,以浙江省加快建设“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为契机,以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及病死动物、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本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态势)为目标,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按照“生态立农、科技兴农”的要求,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重点建设提升澄照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景宁绿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季春养殖场、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景宁景泰菜篮子有限公司等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形成以“集约化投入、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无害化排放”的企业内部小循环,以食用菌生产为核心、户用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园区(区域)中循环,以有机肥生产和液肥配送为核心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相互融合、耕地垦造和地力提升、种养结合、农林牧互联的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打造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改善土壤质量,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全县整建制全面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发展格局,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打造浙西南地区乃至全省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样板区。

2.建设重点

1)科学调整优化产业生态布局

结合景宁农业资源特点和生产实际,科学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确定畜禽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以农业“两区”为主要载体,建设主导特色产业规模化基地,完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实现种养业之间有机藕合和产业间的循环发展。

2)深入推行种植业清洁化生产

   科学规划使用农业投入品,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优化用肥结构。着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低毒农药替代,降低农药使用量。进一步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机制。着力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有效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科学划定禁、限养区,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实行关停或搬迁,对限养区内“低小散”养殖场(户)实行关停、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分类分步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提升。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严格准入标准,畜禽养殖应当符合养殖规划、环保条件和设施农业用地审批要求,并实行工程建设与环保“三同时”验收制度。大力推行生态养殖,积极采用“牧--林、农”等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达到养殖场排泄物“零排放”要求。推进清洁生产,推广“两分离、三配套”,采用干清粪的生产工艺,粪便生产有机肥或无害化处理后农业利用和液肥配送等资源化再利用治理模式,组建沼液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落实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足额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

 4)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集成推广废弃菌渣还田、生产有机肥以及用作食用菌基料、饲料利用等技术。加大稻草等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力度,开发生产畜牧饲料、生物质肥料、发电燃料等。持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实现沼液、沼渣还田作肥、户用沼气、沼气发电等农村清洁能源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液肥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废弃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集中回收处理机制,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二)继续强化“两区”建设,打造农业“一区一镇”

1.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为保障,选择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相对集中连片(田块连片50亩以上)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提升,强化标准农田管护和利用,不断引进和培育粮食生产新品种,推广粮-/瓜、黑木耳/香菇-单季稻、番薯-中药材轮作等稳粮增效生产新模式,应用水稻高产增效省力型栽培新技术,发展稻鱼共生、稻鳖共育等粮食生产新型农作制度,提高粮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全县是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和统一服务的先行区,推动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生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实现稳粮增效,确保粮食安全。截至2015年末,全县累计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个,面积达2.4万亩。

全县原规划2010-2018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6个,面积30000亩,共涉及全县17个乡镇(街道)。因城镇建设需要等原因,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景宁畲族自治县城镇建设规划》,鹤溪延垄粮食功能区507亩需全部划出,另外30个粮食功能区内有部分粮田被列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或近期急需办理农转用的地块,累计调出面积3121亩,按要求需新增4个粮食功能区(由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入),调入面积3959亩。为此,“十三五”期间全县规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00亩,到2018年底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个,面积30838亩。配套完善农机装备,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三新技术覆盖率达到100%,水稻统防统治率达到80%,粮食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2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基本形成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积极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提升、产业整合、规模经营、机制创新和发展转型,按照“设施现代化、科技高新化、产品精品化、环境优美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将其建设成为全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和各种资源要素整合的投入区。

“十三五”期间,要充分借鉴现代农业综合体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模式,以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要素、全产业链、功能价值、空间整合为支撑和动力,重点以新规划的千峡湖和沙川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和已建成的鹤澄(省级)和大东景两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为核心,加快建设或提升打造为现代科技引领、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中、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生态高效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建设或提升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食用菌主导产业示范区、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区、用材林主导产业示范区、高山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保水鱼主导产业示范区、山茶油主导产业示范区、中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示范区以及大批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生态畜牧、白玉仙茶、花卉、森林休闲观光茭鱼共育、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业精品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实现“三生”现代农业理念的综合、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多功能的融合、科技支撑体系的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契合以及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园区内土地流转,大力培植农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完善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强镇

以建制镇(乡)为范围,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和宜业、宜居、宜游“三生三宜”融合发展要求,科学布局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突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农业产品、农事景观和乡土文化等的创意设计,实现主导产业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美、农旅结合深,具备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等特点。以鹤溪、大漈等乡镇为重点,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培育1-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三)不断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要素集聚整合

1.构建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

根据景宁县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按照县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格局,结合全县农业资源和产业空间布局特点,再综合考虑各乡镇的农业发展定位等因素,将全县农林水(渔)业发展划分为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区,即鹤澄休闲农业区、大东景生态农业区、景东北特色农业区和景西南精品农业区。

2 景宁县现代农业发展分区图

1)鹤澄休闲农业区

鹤澄休闲农业区包括鹤溪街道、红星街道、大均乡和澄照乡,涉及范围与景宁县域梯度划分的“核心圈”重叠,是“新城区”建设主阵地。区域内已建成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本区域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特别适宜发展茶叶、水果、食用菌、山地蔬菜和农旅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依托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充分利用地处城区的独特区位优势、自然景观与惠明寺等旅游资源,结合全县景区化、绿道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围绕打造全县休闲旅游发展核心区域的目标,以环敕木山茶旅慢游观光带为重点,大力发展茶旅融合、禅茶体验、水果采摘等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进一步丰富以禅茶文化、花果文化、山水文化为主的农业文化内涵,整体提升相关农业产业层次,绿化、美化、洁化周边环境,将其建成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有特色、强辐射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区。

2)大东景生态农业区

大东景生态农业区位于景宁东南部,包括大漈乡、东坑镇和景南乡,域内树林茂密,竹园连绵,森林覆盖率高,是全县生态最好的地区。域内已建成大东景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本区域以高山丘陵为主,海拔较高(大乡上山头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689.1米),雨量充沛,特别适宜发展用材林、笋竹、香榧、高山花卉以及高山生态型休闲度假和养生养老农业。依托大东景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高山丘陵资源优势,以发展高山生态林业为主要方向,重点建设东坑、景南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林业总场、大白坑实验林场用材林主导产业示范区以及桃源水果沟、草鱼塘森林休闲观光园,加大珍贵树种种植和林相改造力度,努力拓展林业的生态休闲观光功能与内涵,实现林业生产、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的有机结合,打造富有畲乡高山林业特色的生态农业区。

3)景东北特色农业区

景东北特色农业区位于景宁东北部,包括渤海镇、梅岐乡、郑坑乡、九龙乡等4个乡镇。本区域主要为滩坑水库(千峡湖)周沿,海拔相对较低。由于原先较为成熟的大量村镇和交通道路以及大片良田因滩坑水库蓄水而被淹没,目前本区域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新垦土地也相对贫瘠,但滩坑水库建成后整个湖面形成了大量峡湾,“千峡环湖”的壮丽景象可媲美千岛湖,给人无限遐想。依托规划中的千峡湖现代农业(渔业)综合区,充分利用湖区的峡湾资源和湖周山地资源,以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山地特色水果和油茶种植、休闲渔业开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千峡湖保水鱼主导产业示范区、湖周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金钟雪梨精品园、千峡湖蔬菜精品园为建设重点,将其打造成以渔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

4)景西南精品农业区

景西南精品农业区位于景宁西南部,包括沙湾镇、英川镇、梧桐乡、标溪乡、雁溪乡、大地乡、家地乡、毛乡、秋炉乡和鸬鹚乡等10个乡镇。本区域特别是其中的沙湾、英川、鸬鹚等乡镇,属全县生态建设薄弱地区。加快本区域的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对于进一步提升全县生态建设水平和协调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规划中的沙川现代农业综合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高山气候环境,以精品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中药材主导产业示范区(大均、梧桐、标溪)、油茶主导产业示范区(沙湾、英川、鸬鹚)、景西南生态治理和用材林培育示范区、沙湾山地蔬菜精品园、鸬鹚稻田养鱼精品园等为建设重点,发展优质中药材、水干果、高山蔬菜、高山花卉、旱粮作物、豆类、茶叶以及畜牧养殖和竹木产品,将其打造成景宁重要的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

2.打造三条创意农业特色景观带

以新山区建设为契机,以主要公路沿线农田、园地为重点,发展创意农业,绿化、美化、彩化沿线农田、园地,打造“一环两带”三条创意农业特色景观带,形成一批畲乡特色景观农业。

1)环敕木山畲族风情农业景观带

重点建设五大项目:一是千年惠明茶文化基地。在惠明寺一带,以惠明白茶王、惠明绿茶王的保护和景白1号、2号景观茶园建设为重点,推进惠明茶发祥地保护区后续工程建设。以本地的绿茶、白茶为基础,引进黄茶等新品种,在惠明寺核心区域建成彩色茶观赏园。在周湖-惠明寺-叶山头-三石沿线以茶为主题,建设生态茶园、现代设施茶园,马岭头一带建设农产品加工体验区,发展茶家乐,实现茶景观在地域上空间组合布局。在城北掌岸建设惠明茶博园,搜集各地名茶品种,建设茶树品种园;搜集民间资料,建设惠明茶史展厅;引进现代生产工艺和设备,建设茶生产加工展示体验园等。二是畲乡香菇文化基地。以集约化、清洁化和工厂化为标准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菇祖吴三公像、食用菌多模式栽培展示园。三是五格开心农场。选址在澄照乡三石村五格。通过开心农场建设,让城市居民体验田园农耕生活。四是澄照荷塘月色景观。水田种植水稻、荷花,套养田鲤鱼、甲鱼等。茶园套种桃花、白玉兰、辛夷等高大乔木观花树,同时套养土鸡等。五是冬闲田绿肥种植。环敕木山沿线的农田、园地,冬季种植紫云英、黑麦草等绿肥作物,形成独特景观。

2)澄东现代农业景观带

重点建设四大项目:一是澄照大赤设施蔬菜基地。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结合发展创意农业观光,使其成为观摩现代化农业生产、体验的示范性基地。二是东坑爱在心田蔬果景观农业。爱在心田,即在马坑心田核心区块,种植彩色水稻,显现图案,在心田为中心的区块分层种植三色油菜,使之呈现出具有垂直分层色彩的田园景观。生态彩带,即在马坑村对面山坡上按畲族彩带样式种植桃梨李等水果,打造生态水果彩带。三是桃源水果沟。在东坑白鹤-桃源-根底岘建设休闲观光水果沟,在水果沟内建设盆栽水果园,在水果沟边缘山地(林)建设野果仿生栽培体验园。四是大东景高山花卉基地。提升雅景花卉种植水平,扩建设施大棚。引进多品种花卉,建设彩色观赏苗基地,打造浙西南彩色苗木景宁示范基地建设花卉避暑基地。

3)千峡湖光山色农业景观带

重点建设三大项目:一是大均伏叶休闲农业综合体。往伏叶村方向的迎宾道及其他道路两侧和田埂种植黄花菜。在水田园地结合创意图案种植油菜、向日葵,打造摄影采风基地。二是郑坑梯田美景采风。在郑坑乡的梯田里,冬春季节种植油菜,夏秋季节种植水稻,一年四季呈现出具有时令特色的畲族农耕文化,打造郑坑梯田交错辉映的美丽景象。三是千峡湖滨小微农业。不同季节在沿千峡湖两岸的零星土地和闲田种植油菜、绿肥、向日葵等“上妆”作物,美化库区环境。培育庄园式家庭农场,在千峡湖两岸发展茶叶、水果,建设千峡湖早茶带和精品水果园。

3.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

积极借鉴山区岙域经济发展理念,立足于景宁山区地形地貌、区域资源、产业特色和生态景观等特点,充分利用山间盆地沿路、沿溪及沿湖的产业格局,结合全县中心镇建设,通过“产城、产村、产园”有机结合,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生产、文化、科技和旅游等功能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和农林渔业特色村。

1)农业特色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块状经济融合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聚合资源、提升产业的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也是城乡一体、农旅融合、协同推进的有效支点和纽带。“十三五”期间,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景宁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积蓄新动力。

畲乡禅茶特色小镇。以环敕木山旅游为主线,围绕惠明茶文化和畲族文化主题,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千年古刹惠明寺院、惠明茶王母树、惠明茶发祥地保护区茶园、南泉水旧址、惠茶堂古遗址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周湖村、惠明寺村、敕木山村、叶山头村、三石村一带的畲族集聚村落、民居等民族文化资源,推进茶旅融合,在“茶海”中体验畲族文化和茶文化、茶养生、茶健身乐趣,打造以“茶”为中心的畲乡禅茶特色小镇。

千峡渔业小镇。依托渤海镇,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开发峡湾潜能,按照“镇湖一体”的发展思路,做好“吃鱼、垂钓、游湖、民宿、聚人”等文章,办好千峡情·渤海垂钓节,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戏水乐园,深入推进畲乡第一渔村建设,着力打造“最美千峡渔业小镇”。

东坑森林小镇。依托东坑镇,充分利用高山丘陵资源优势,以发展高山生态林业为主要方向,建立笋竹、香榧、茶叶、用材林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开展竹木产品深加工,努力拓展林业的生态休闲观光功能与内涵,实现林业生产、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的有机结合,打造富有畲乡民族特色的森林小镇。

景南湿地小镇。依托望东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标林场,打造景南高山湿地特色小镇。望东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峰峦起伏,山势高峻,有被称为“华东第一高山湿地”的望东高山湿地和上标湖景区,具有典型的环境资源特征,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

2)农林渔业特色村

特色村是农业块状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环节与载体,是以资源比较优势为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基本单元。要充分借鉴“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发展理念,以中心村、精品村等为基础,结合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按照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要求,围绕粮食、茶叶、毛竹、香榧、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蔬菜、水产、畜牧、休闲观光等农业产业,在全县重点培育100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彰显、产村融为一体的农林渔业特色村。

4.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按照丽水市农业“三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北竹木加工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澄照农民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300亩用地的供地工作,尽快启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动发展休闲养生食品产业,重点推进农特产品、果蔬汁、天然调味品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加快竹木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竹木制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木制玩具、竹制工艺品;大力培育以畲医畲药为原料的保健品产业。

(四)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景宁县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县委“近期茶叶、中期毛竹、远期香榧”的战略部署,重点发展茶叶、毛竹、香榧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食用菌、蔬菜、水果、花卉、草本药材、畜牧业、渔业等传统特色产业,联动发展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效。

1.稳定粮食产业

1)产业现状

粮食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确保粮食安全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作物范围比较广,既包括了谷物类的稻谷、麦子和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景宁县是传统旱粮主产区,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番薯、马铃薯、玉米、大豆等。其中,小杂粮(荞麦、小米、红小豆、赤豆、绿豆等)含有各种较为独特的营养元素,既是传统粮食作物,又是现代保健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特殊的保健作用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15万亩,总产量达到4.35万吨,粮食产值11237万元。

2)建设重点

以稳粮增效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生产装备建设,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传统旱粮主产区的优势,通过旱地分带间套轮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粮食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推广稻-菜(瓜、药)、稻-木耳(菇)轮作、蕃薯-中药材、香榧-杂粮等高产高效粮经轮作模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育插秧、地膜覆盖、丰产栽培等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省工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稳步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培育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引进粮食深加工技术,延长、拓宽粮食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3)发展目标

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总产量4.2万吨以上。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个,面积30838亩。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积极发展番薯面等旱粮和杂粮的精深加工。

4)区域布局

景宁县粮食生产重点区域涉及大地、郑坑、梅岐、东坑、沙湾17个乡镇(街道)。

2.做强茶叶产业

1)产业现状

景宁县产茶历史悠久,生产环境优异,茶叶产业一真是全县农业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也是“中国名茶之乡”。惠明茶是历史名茶,自唐代开始种植,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南宋时期,惠明茶成为朝廷贡品,以其优良的品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众多名茶中的一朵奇葩。1915年被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同贵州茅台酒一道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此惠明茶成为我国赞誉最高的饮品之一,被称为“金奖惠明茶”。

为了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景宁县将惠明茶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一大产业进行培育提升,出台了《加快惠明茶产业发展试行办法》,实施科技富民强县“惠明茶产业开发”,茶叶加工和营销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加工质量快速得到提升与发展。近年来,惠明茶先后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中华老字号品牌等荣誉称号,也是全县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产品。全县海拔300-800米,坡度25度以下的宜茶可开发山地有10万余亩。2015年末,全县累计已发展惠明白茶1万亩,绿茶6.1万亩,茶园总面积6.1万亩,茶叶产量约2450吨,产值3.79亿元。“景白1号”和“景白2号”白茶新品种通过质量鉴评和品种认定,红茶首获全省金奖,被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2)建设重点

以集聚要素、扩大面积、拓展功能、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绿色化、机械化、组织化、品牌化、电商化为导向,进一步发挥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以惠明白茶为重点,大力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积极引进推广无性系良茶品种,提高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覆盖率。继续完善茶园道路、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开展茶园管理机械化的适应性改造,加快标准茶园建设。加强土壤改良,着力推广统防统治模式和茶叶-香榧套种、茶园养鸡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加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增施有机肥、合理剪采、绿色防控等优质茶生产技术应用,确保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稳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和规模茶厂建设,配套完善自动化加工机械,严格执行QS标准,实现茶叶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加大夏秋茶的开发利用,延伸茶叶产业链。加强红茶产品开发,提高红茶产量比重。发展茶叶的精深加工,开发蒸青抹茶、茶叶提取物、茶叶药物、茶叶化妆品和茶饮料等种类精深加工产品。加强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以惠明茶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在全县打造一批茶叶重点村。结合全县景区化、绿道建设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对环敕木山茶园进行景观化改造,挖掘、创新惠明禅茶文化,开发以茶体验为主题的民宿民居和休闲观光旅游线路,促进茶旅深度融合。继续加强茶叶品牌、标准、质量和宣传管理,鼓励茶叶企业走出去开设专卖店、直销店,发展茶叶电子商务,健全营销网络,拓展营销渠道,打响惠明茶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提高茶叶产业综合效益。

3)发展目标

以打造“千年惠明、百年名茶”为目标,做强“惠明”区域公共品牌,做大茶叶产业,实现发茶富民。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扩大到7.2万亩,年均增加0.2万亩,总产值达5亿元。其中,白茶扩大到2万亩,产值1.5亿元。良种茶园面积达到75%以上,茶园管理机剪率达80%以上。

4)区域布局

景宁县茶叶生产重点区域涉及鹤溪、澄照、东坑、沙湾、梧桐、渤海、英川等乡镇(街道)。“十三五”期间,全力打造千峡湖沿岸早茶优势区,鹤溪、澄照、东坑白茶优势区,沙湾、英川缓坡生态茶优势区等惠明茶产业带

3.做优毛竹产业

1)产业现状

毛竹是一个绿色产业,景宁县气候非常适宜竹类生长。长期以来,景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毛竹产业,将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先后制定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关于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景宁畲族自治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毛竹产业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2013年,该县还出台了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林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由县财政每年安排毛竹产业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毛竹产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末,全县竹林面积约26万亩,毛竹立竹量4000多万株,其中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9.6111万亩。竹木加工业是全县的传统加工产业。笋竹制品以笋罐头、竹菜板、竹筷和竹胶板等产品为主,产品远销海外。随着城北竹木加工园区的建成,一批重点竹木加工龙头企业已入园投产。目前全县拥有竹材和竹笋加工企业60家,全年整个竹产业实现总产值3亿元,其中一产产值0.5亿元,加工产业产值2.5亿元。

2)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全县竹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毛竹特色块状经济区,发展毛竹精深加工业,打造毛竹全产业链,提高毛竹综合效益。大力引进推广笋竹优良品种和“一竹三笋”(毛竹、春笋、冬笋、鞭笋)、冬笋早出、春笋冬出、笋材两用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深入实施竹林分类经营方针,以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以冬笋精品园、高效笋竹两用林、材用林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毛竹高产示范村、示范片、示范点建设,着力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完善竹林道、蓄水池、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高品质的大径级竹材产品,提高毛竹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用竹基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和砻糠覆盖等早出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笋竹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笋竹产量、品质和效益。积极与浙江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加快引进毛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竹醋液、竹纤维、竹炭、竹地板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大竹废料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依托景南乡万亩大竹海的生态景观优势,建设竹文化产业园,探索竹文化与旅游、摄影、写生、影视等相结合,开展竹林挖笋、寻宝等休闲活动,积极发展“竹乡农家乐”等多形式的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加快发展山哈竹筒系列酒等民族特色产品,打造“竹乡”美丽经济。积极发展竹林养鸡等发展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建设碳汇竹业,为竹农增收开辟新的路径。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竹林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笋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扶强扶大毛竹加工、流通领域的经营主体,建设产地专业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做优做大毛竹产业,促进竹农增收。

3)发展目标

2020年,全县竹林面积达到28万亩,产值0.8亿元。建成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10万亩,竹笋产值0.6亿元。毛竹、竹笋及竹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

4.做大香榧产业

1)产业现状

香榧产业是景宁重点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香榧是百年树木,可以粗放型管理,经济效益很高且适合山区种植。另一方面,香榧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香榧需求已呈快速上升趋势。景宁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合香榧的生长。全县林业用地中海拔在200-800m的林地约170万亩,其中多数适合香榧生长,种植的地域空间很大。景宁县栽植榧树(粗榧)历史悠久,现存有古榧树300余株,主要分布在家地乡石碧村、谢坑村和英川镇粗砻村等10多个乡镇。然而,景宁香榧产业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该县从2012年才开始出台香榧产业扶持政策,但重视度高、起点高,香榧产业一开始发展就被战略性的列为县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并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发展方针,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基地使用2+4以上、地径1.5cm以上的香榧大苗造林。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景宁县香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种植范围遍及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100多个山区村,种植面积约1万亩,其中80%以上采用了香榧大苗造林高效发展模式,这些基地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部陆续投产。

2)建设重点

按照创新种植制度、提高产品品质、打响区域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综合效益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香榧良种选育、大苗培育、树体嫁接、整枝修剪、水肥管理、生态套种、矮化技术、提早结实等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开展香榧林下套种大豆、中药材、杂粮等生态立体种植模式示范,充分利用板栗、柑桔、茶叶和生态公益林中郁闭度低于0.3以下的林分等低效林地套种香榧,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和绿化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农村自留地、村旁旱地、溪沟边等闲置地零星散栽香榧不断开拓工商资本上山、产业上山渠道,鼓励采用多年生的实生大苗和大砧高位嫁接苗造林,尽快产生效益。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的香榧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加快香榧全产业链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注册商标,到大中城市设立专卖店和电商网络销售平台,打响景宁香榧的区域品牌。

3)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景宁县香榧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通过优良品种引进,继续采用大苗造林高效发展模式,规划到2020年全县香榧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投产1万亩,培育龙头企业2-3家,发展市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5家,产值达到1亿元。

5.提升特色产业

1)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以稳定香菇生产,大力发展袋料黑木耳和草腐菌,积极开发或引进珍稀特色食用菌类,大力推广菇(大球盖菇)稻(单季晚稻)轮作等种植新模式,推动产业从单一的香菇、黑木耳向多品种方向发展,从木腐菌向草腐菌方向发展,从量的扩张向稳定数量、提高质量转变,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食用菌产业年生产总量稳定在6000万袋左右。引进和推广珍稀食用菌品种5-10个,新建食用菌菌棒集中生产厂5家以上,新增1家食用菌二级菌种场,培育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2-5家,新建上规模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2家。到2020年,食用菌产业实现总产值3亿元。

2)蔬菜

以打造长三角地区山地精品蔬菜基地为目标,以高山反季节蔬菜和绿色、有机蔬菜为发展重点,以保障型蔬菜基地和山区特色标准化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继续扩面增量,重点发展高山茭白、食用百合、小尖椒、四季豆、鲜食大豆基地。积极引进适宜当地发展的优质、高产、抗病力强的新品种,全面推广设施栽培、肥水同灌、生态轮作、轻简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蔬菜采后处理设施和贮藏保鲜冷链系统建设,提高采后分级、整理、包装和初加工能力,提高保鲜蔬菜和小包装蔬菜的供应比重,推进产品配送、直销专卖、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新型营销方式。继续培育和扶持一批蔬菜生产、加工及营销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一批蔬菜贩运经纪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农业企业来景宁建立蔬菜核心基地和配送中心。深入实施蔬菜品牌战略,打响一批景宁蔬菜品牌,提升蔬菜产品品牌溢价。到202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8.3万亩,总产量达到13.5万吨,总产值超3亿元。

3)水果

以梨、杨梅、板栗为主导品种,积极引进、试种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优化调整水果品种结构,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特色小水果。注重打造精品果业,注重品种结构和成熟期的合理搭配,发展早熟或特早熟品种,延长市场供应周期。推行果树与蔬菜、油菜、土鸡、牧草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应用设施栽培、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改良土地肥力,提高果品的质量和档次。充分挖掘水果产业文化休闲功能,以精品水果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强果园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开展赏花采果休闲旅游,延伸水果产业链。以滩坑库周万亩水干果示范园区和桃源水果沟为重点,发展一批融水果生产、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果园。到202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2.3万亩,总产值7000万元。

4)畜牧业

“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要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偏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逐步优化畜产品结构。坚持“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围绕“集聚精品、合理布局、生态发展”要求,以生态、循环、集约、特色为核心,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产业;以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为重点,稳步发展生猪产业;培育中华土蜂产业。通过优化生态精品畜牧业布局、创建生态精品畜牧业基地、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鼓励发展特种养殖、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打造畜产品品牌以及加强畜产品营销等措施来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畜牧业。规划到2020年生猪饲养量达8.5万头以上,羊饲养量4.5万头,牛饲养量1.2万头,禽饲养量70万羽,中华蜜蜂达到8000箱,畜牧业产值达1.7亿元。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规划期内建成13家美丽牧场。

5)渔业

渔业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着力加强小溪流域、千峡湖库区渔业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库区实施“以水养鱼”、“鱼随人走”和“小鱼净水”、“以渔洁水”生态增养殖渔业模式,增殖保护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规范库湾生态养殖行为,适度发展滩坑水库等渔业捕捞,实现资源保护与渔业开发的和谐共赢。发挥山塘水库的渔业利用功能,推广养殖优质水产品。积极推进稻鱼共生、稻鳖共育、稻田养蟹、稻田养螺等特色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库区渔业资源和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渔业为主题的渔家乐,形成集休闲、垂钓、体验、观光、美食、水族观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提高水产养殖渔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县渔业产出量2000吨,其中捕捞量300吨,养殖量1700吨,建成基地养殖面积15000亩,新增休闲渔家乐3-5家,实现渔业产值4000万元。

6)中药材

“畲乡药材誉九州”。景宁县作为中药材生产重点县,不仅野生中药材品种繁多,蕴藏量大,而且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品种丰富,尤其是道地药材厚朴、吊瓜、白术、元胡、浙贝母、栝楼、金银花等品种适宜山区种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以草本药材(畲药)为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景宁县中药材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强特色和野生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大宗、道地、特色中药材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生产,加快发展铁皮石斛等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材。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推广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治、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中药材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农作制度,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果药、粮药、草药间作套种,搞好立体开发,促进中药材规模生产。大力发展符合GAP规范的高品质中药材原料基地和符合有机标准的健康食品原料基地,精心打造景宁中药材原料和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建设,拓展中药材产业功能,努力打造一批集中药材基地观光、药膳保健为一体的休闲养生基地。努力与国内外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产销对接。把中药材加工业作为重点工业来抓,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和打造景宁大健康产业。到2020年,全县木本、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8万亩,产值1.5亿元。

7)油茶

油茶集生态、观赏、经济功能于一体,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是景宁县林业传统产业之一,产业基础较好,增长潜力很大。特别是滩坑库区,周边林地气候非常适合油茶生长,油茶产量高、品质好、出油率高。“十二五”期间,全县已在滩坑库区周边以及小溪两岸新建油茶林1.4万多亩,其中部分已开始投产,成为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油茶造林,加快推广油茶良种壮苗扩繁、科学管理及采收、加工和副产品利用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做好油茶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在“扶大、扶强、扶优”本地油茶加工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县外大型油茶加工企业,全面开展食用油、保健品、化妆品、药品、茶皂素等油茶系列产品开发,提升油茶精深加工能力。到202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投产面积2万亩,油茶产值2000万元,延伸加工产值8000万元。

8)花卉

景宁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具有典型高山气候优势。目前全县已发展花卉大棚近200个,面积3.3万平方米,生产鲜切花达300余万支,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十三五”期间,以多肉植物或反季节花卉为发展重点,扩大花卉栽培规模和大棚面积,引进和试种花卉新品种,积极探索高山花卉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东坑镇深垟村、景南乡东塘村等花卉产业特色村,扶持发展华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雅景花木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花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大做强花卉产业。力争到2020年,花卉产业产值达到2500万元。

6.壮大林下经济

景宁县是浙江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242.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9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下,全县以保护森林生态为前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空间资源和林荫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游憩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林下经济迅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和林木特性,突出景宁产业特色,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转变发展理念与方式,结合现代林特精品园区建设,在东坑等乡镇建立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粮、林草、林茶、林禽、林菜以及森林游憩等集农、林、牧、游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实现单纯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转型升级,打造多维立体型林业产业经济结构。到2020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力争达到1亿元。

7.做优用材林

用材林是景宁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全县的林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科学布局,加强以大径材、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用材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做优用材林传统产业,促进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

1)大径材基地

以培育杉木大径材为重点,选择现有杉木人工林生长良好,具备培育杉木大径材基础条件的地区,采用造林、抚育改造等措施,通过1020年的建设,培育一批胸径达到30厘米以上的杉木人工大径材基地。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增大径材基地5万亩地。

2)速生丰产林及工业原料林基地

根据林木用材产业发展需要,在英川、沙湾、外舍、澄照、大均、毛、大地等乡镇,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采用新造或低产林改造等营林方式,应用良种壮苗实现定向培育,加快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缩短林木用材培育周期,尽快发挥效益。规划到2020年,全县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规模达到5万亩。

3)珍贵树种用材基地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计划,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良珍贵用材树种,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加珍贵树种资源战略储备为目标,坚持合理布局、科学植树,以珍贵树种示范林、示范点、示范单位创建的形式,采用造林、抚育改培、封育管护等措施,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植珍贵树种135万株,新造珍贵树种0.6万亩、改培2.5万亩,达到“藏宝于山、藏富于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8.发展生态经济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全县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相生共赢。一是全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扎实推进富民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将会进一步提高。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既可增加林农收入,又能壮大集体经济。二是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工作,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景宁县现有林地面积242.8万亩,竹林24万亩,商品林60万亩,优越的自然禀赋给全县发展碳汇林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三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区观光休闲旅游。到“十三五”末,建成森林小镇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林业体验园5个,森林人家特色村10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五)积极推进农网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抓住浙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省”和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试点单位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促进农网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打造提升生产流通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新型农业平台,发展涵盖智能农业、农村电商和数字办公的高水平智慧农业(见图3)。


3  智慧农业

1.着力加快以智能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

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以“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等为载体,在农业生产基地内集成应用物联网、遥感定位、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等技术,推动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的一体化发展,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决策的全程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

2.大力加强以农村电商为主的农特产品营销信息化建设

继续做大做好“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文章,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触网行动,培育一批本地农产品电商企业和网商。积极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1个县级运营中心+N个村级服务站”的物流体系,重点开展县级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冷链物流全程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与应用。深入贯彻落实“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精神,扶持发展和引进物流体系相对完善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化的驻村电子商务代理人,积极宣传推销景宁的名特优农产品和农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基地,拓展代购代买业务,打造“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通道,形成“村村有点、城乡互通”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淘宝网“特色中国畲乡景宁馆”扶持力度,积极拓展与邮乐网、1号店、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推动全县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更快发展。

3.全面推进以农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主的管理信息化建设

从顶层设计和平台建设入手,打造县、乡(镇)、村多层次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农民信箱”等平台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形成集“互联网+农业+渠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农业资源监测、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与追溯、农产品市场监测与预警、农业统防统治与社会化服务、农业行政管理与综合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大幅提升农业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六)大力促进农旅融合互促,打造新型农业产业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景宁畲族历史人文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敕木山、千峡湖为龙头,着力推进特色民族和历史文化村落、农业园区、美丽田园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以自驾游、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以避暑、养生、养老等为主的养生养老农业,以运动、探险等为主的高山体育农业,以摄影、寻根、写生、创作、婚庆等为主的文化创意农业,以农事节庆为主的节庆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力打造农业美丽经济,使农村新型农业业态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源泉。

1.推进休闲观光农业

以自然、生态、绿色、文化、休闲等为内容,充分利用景宁风光秀丽的山水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依托茶叶、竹林、水果、花卉、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园区和森林、湿地及千峡湖区,积极发展集观光、娱乐、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林渔业庄园化,加快推进环敕木山茶旅慢游观光带、沙湾蔬菜精品园、金奖惠明茶产业园、立勤香榧产业园等农旅融合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串点连片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到2020年,全县新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10个,新增产值3000万元。

2.发展壮大民宿经济

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景宁优美的“山水林田湖”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民族历史文化元素和生态农产品等优势,以特色精品民宿建设为龙头,以建设湖泊避暑型、养生养老型、休闲农庄型、乡村民宿型、参与体验型等类型的农家乐和民宿为重点,继续推进大均泉坑、渤海梅坑等六大民宿集聚区建设,加快雁溪浮亭岗农家乐综合体和鹤溪农家乐特色乡镇创建,有效促进农旅融合,把农家乐和民宿打造成景宁县乡村旅游的重要品牌,让民宿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培育养生养老农业

景宁境内拥有原始森林、溪涧峡谷、高山湿地等,生态类型丰富多样。草鱼塘省级森林公园等部分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6000/立方厘米以上,有些区域甚至更高达每立方厘米几万个,并且气候凉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98%以上,县城PM2.5平均在15,农村山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95%的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2348个县开展的生态环境评价中,景宁跻身全国前五十,是适宜疗休养和避暑度假的天然“大氧吧”。利用全县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加快环敕木山畲族原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环敕木山畲族民宿体验等一批养生养老基地;加快推进沿景泰公路高山度假养生养老产业带建设,打造以云中大漈、上标湖-望东垟景区、飞云峡、大仰湖等为中心的高山台地生态养生养老基地,形成景区开发与生态养生养老产业互动发展格局。衔接大东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村庄。

4.打造生态休闲渔业

充分发挥渔业多功能性,利用滩坑水库(千峡湖)库区丰富的峡湾资源、渔业资源和景观资源,加快湖区周边道路交通、游艇码头、户外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渔业为主题的渔家乐,形成集垂钓、休闲、体验、观光、美食、水族观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渔业基地,打造以湖区水上项目为中心,联动炉西峡、九龙省级地质公园、世外杨山等景区互动发展的千峡湖滨水运动休闲度假区。加快推进畲乡绿廊水利风景区建设,形成生态休闲渔业新的增长极,促进全县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1.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按照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的规律,结合景宁县农业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积极开发现代农业在农产品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的多方面功能,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的创业就业容量。要顺应农业多功能的趋势,以“现代农业+”的新思路培育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的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农业、“现代农业+健康产业”的绿色养生养老农业、“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智慧农业、“现代农业+体育运动”的体育农业、“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循环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业态,来满足小康型品质生活多种消费新需求。

2.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打造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要按照“抓两头服务、促中间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手抓农业产前服务业发展,一手抓农业产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专业合作经营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不断向物联化、电商化和便捷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加快实现景宁传统农业产业体系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到2020年,打造形成茶叶、毛竹等2-3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3.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继续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多途径鼓励和引导各种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入股开展合作,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等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完善各种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重点培育一批领军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化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各类主体共赢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培育5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4.优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机制

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契机,引进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盟组团,建立“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完善的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要大力探索劳动、土地和技术入股的全民持股新机制,合作社与企业互相参股、农民和科技人员参与经营等新做法以及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新思路,推动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企业和合作社集群带动转变,松散型利益关系向紧密型联结转变,发挥产业链合作效应和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5.加快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

立足景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农特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发展茶叶、竹木、食用菌、蔬菜、畜禽、水干果等农特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集群化发展。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建设,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农副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6.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

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重点培育一批能体现景宁山水优势、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畲乡山耕、健康养生”为主题规划打造一个可以覆盖茶叶、水产、笋竹、香榧、中药材、水果、蔬菜等农业全产业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充分利用文化节庆和农博会等活动,强化品牌宣传和营销。设立网上销售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品牌服务、质量监管。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农业名品、名企、名家,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绿色食品续展认证比率。到2020年,新增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0件。

(二)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扶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

进一步健全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强基层农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多渠道、多途径推进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农业公共服务力量,通过规范运行,强化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职能,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契机,支持合作社服务功能完善和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提升合作社产加销一体化能力,全面开展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授信,鼓励合作社在融资担保、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资购买、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科技应用、产品营销等环节发挥统一服务能力。着力支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础+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重点解决农业产销对接问题,建立以服务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基层农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鼓励各类农业经营组织推行“订单式”、“全程式”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衔接,努力满足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和广大农民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2.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以“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以及各农业行业主管部门的门户网站为依托,建设完善全县农业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和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管理体系,广泛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以智慧农业示范园和物联网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由信息平台、园区基地、经营主体等构成的多层信息互动网络。继续加强“万村联网”建设工作,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不断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做好农产品信息的发布、分布、预测和预警,提升管理服务效率,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加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营销,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各类农业展会,重点参加省农博会和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鼓励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到港澳台或国外参展,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大力培育或引进景宁畲乡物流有限公司等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借助企业的信息优势、营销优势和管理优势,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资源的布局与整合,构建农产品全程供应链,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双向联动。大力扶持淘宝网邮乐网、赶街网等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城乡之间信息与物流的互联互通,推动农民生产生产方式转变。支持本地优质农产品进超市、进宾馆酒店、进旅游景点,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开设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网点和直销专柜,拓展新的营销渠道。

(三)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1.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围绕农业“两区”建设、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以构建和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为目标,以科技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联系,重点围绕粮食、茶叶、笋竹、香榧、食用菌、蔬菜、水果、畜牧、水产、林特、农产品加工等创建政产学研联盟和产业分联盟,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主体界限,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全面参与、跨界合作的农业科技研发、应用、转化体系,打造形成紧密高效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2.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最重要工程来抓,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构建能够提供多层次、多领域服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完善县乡村全覆盖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重点,引导各层次的专家学者加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设立首席专家、推广教授、农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让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到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第一线建功立业。建立完善以农技推广服务为重点的县和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把培育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技术员作为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把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科技示范户中工作的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由政府聘为不脱产的“永久牌”的农技服务员。积极发展“全科诊疗”农技推广模式,以全科诊疗专家组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品种+配套+安全生产”的一站式诊断与服务,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发挥农业科研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主动性,运用微信群等现代手段建立实时互动的农业科技供求对接机制,满足季节性、突发性和小众化科技需求。依托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在全县遴选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热心公益农技推广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户的传、帮、带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广泛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依托县农技推广部门,按照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加强对县域内农业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专业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培养“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或其它有志于农业领域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景宁就业创业,将其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

   (四)强化现代农业监督管理体系

1.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按照“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个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标准示范园”的“五个一”推广机制,以农业“两区”和基地等为平台,开展主导产业全程标准化示范创建,重点扶持标准化种养殖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建立相关部门之间联动工作机制,通过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加快“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认证,为农产品认证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程标准化,为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奠定基础。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产品召回等制度建设,对农产品生产实行产地编码、生产记录、农产品标识管理等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信息查询追溯系统。狠抓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完善投诉、执法和检查监督机制,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监管制度。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依法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监督管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软”“硬”结合健全农产品检测和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农业减防灾体系建设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系统,提高对极端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的预测、预警能力,并及时发布信息,提早预防并减少灾害损失。加强重要防汛抗旱设施的完全检修工作,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保障,加强森林消防的宣传、考核、特殊人群的监管和县乡村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完成浙江省南部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景宁分项目建设,推进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水灭火工程。建立防灾减灾指导及应急系统,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推广农业巨灾保险,提高灾害应急处置、救助和恢复重建能力,形成反应快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防灾体系。构建更加有效的动物植物防疫责任体系,责任落实到村到人,特别要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工作,开展重大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等行动,严防疫病发生和蔓延。加强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成灾率控制在1.3‰以下。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管理,确保林区安全稳定。

(五)健全现代农业要素保障体系

1.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优化农业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将有限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重点区域。创新财政和金融支农方式,灵活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产业基金投资等多种手段,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2.完善现代农业物质装备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逐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进程,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代替农村劳动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农产品保鲜储藏、产后处理、精深加工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示范推广,加强畜禽养殖机械的引进、试验、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三五”期间,争取创建山区型“机器换人”示范县,建成示范乡镇(园区)1-2个,示范基地3-5个,建设示范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5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个。

3.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耕地保护,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长效、有效监测监管。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六、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现代农林(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建设任务,重点开展稳粮增效促进工程、产业提质升级工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美丽林相建设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以推进全县现代农林(渔)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期间,全县规划重点农林(渔)业项目九大类61个项目,总投资约为65.246亿元。

(一)稳粮增效促进工程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按照“稳水稻扩旱粮、稳春粮扩夏粮”的发展方向,以“挖潜扩面、规模经营、主攻单产、优化模式、绿色生产”为发展重点,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开展水稻产业提升和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的农作制度和“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等种养新模式,大力发展优质旱粮生产,着力推动粮食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和粮地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全县规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约10000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个,总面积30838亩。规划期间,重点实施稳粮增效促进工程项目5项,总投资约6.38亿元。

7 稳粮增效促进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个,面积达2.4万亩。因城镇建设需要等原因,累计调出面积3121亩,按要求新增调入面积3959亩。“十三五”期间全县规划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约10000亩。到2018年底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个,面积30838亩

 

新建

 

2016-2018

 

0.25

2

“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水田6000亩

新建

2016-2020

6

 

3

 

规模种粮促进及示范创建

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主体发展粮食规模经营,组织开展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示范片

 

新建

 

2016-2020

 

0.05

4

优质旱粮发展

扶持优质、高产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旱粮种植

新建

2016-2020

0.05

5

三新技术推广工程

包括良种种植、统防统治、机插秧

续建

2016-2018

0.03



6.38


(二)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围绕“集聚、特色、精品”和绿色发展,以农业“一区一镇”建设和农业“两区”提升发展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和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设施等关键环节为着力点,积极创建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强镇,着力开展美丽牧场建设, 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促进农业资源要素集聚,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1个农业产业集聚区,1-2个特色农业强镇,2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3个美丽牧场。到2020年,重点实施产业提质升级工程项目26项,总投资约40.046亿元。

8 产业提质升级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千峡湖现代农业综合区

重点建设“一带二区四园”。即千峡湖景观农业带、千峡湖早茶示范区、郑坑多茶类种植加工试验区、番薯种植加工精品园、山地蔬菜精品园、柑桔精品园和金钟雪梨精品园。

 

新建

 

2016-2020

 

0.736

 

2

 

沙川现代农业综合区

重点建设粮食功能区、稻田立体套养示范区、茭白立体农业示范基地、高山有机蔬菜精品园、食用菌精品园、低产茶园改造与新茶园扩建、水果精品园。

 

新建

 

2016-2020

 

1

3

鹤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改造提升,创建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

提升

2016-2020

0.5

4

大东景现代农业综合区

改造提升

续建

2016-2020

0.2

 

5

 

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以鹤溪、大漈等乡镇为重点,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培育1-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

 

新建

 

2016-2020

 

1

 

6

畲乡禅茶特色小镇

围绕惠明茶文化和畲族文化主题,打造以“茶”为中心的畲乡禅茶特色小镇

 

新建

 

2016-2020

 

10

 

7

 

千峡渔业小镇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戏水乐园,深入推进畲乡第一渔村建设,着力打造“最美千峡渔业小镇”

 

新建

 

2016-2020

 

5

 

8

 

东坑森林小镇

依托东坑镇,建立笋竹、香榧、茶叶、用材林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开展竹木产品深加工,实现林业生产、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的有机结合,打造富有畲乡民族特色的森林小镇

 

新建

 

2016-2020

 

5

 

9

 

景南湿地小镇

依托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标林场,打造景南高山湿地特色小镇

 

新建

 

2016-2020

 

2

 

10

 

农林渔业特色村

围绕粮食、茶叶、毛竹、香榧、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蔬菜、水产、畜牧、休闲观光等农业产业,在全县重点培育100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乡土文化彰显、产村融为一体的农林渔业特色村

 

新建

 

2016-2017

 

1

 

11

 

张一元茶叶发展项目

总用地25亩,建设惠明茶文化博物馆、惠明茶推广展示中心等,新开发茶叶基地2000亩,茶园低改3000亩

 

新建

 

2016-2018

 

1

 

12

 

惠明茶提升工程

新建惠明茶基地1.2万亩,茶园低改1万亩;惠明茶加工集聚区建设;惠明茶科研中心建设

 

新建

 

2017-2020

 

4

13

香榧产业基地

新建香榧基地3万亩

新建

2016-2020

1

14

笋竹产业基地

新建笋竹基地5000亩

新建

2016-2020

0.05

 

15

蜜蜂产业振兴工程

实施“十箱万元助农增收计划”,形成景宁县特色的中蜂助农增收示范模式,到2020年扶持200户

 

新建

 

2017-2020

 

0.1

 

16

 

精品山羊产业工程

实施“长江白山羊产业提升计划”,推广山羊半圈养养殖模式,着力打造“景宁山羊”品牌

 

新建

 

2016-2018

 

0.1

17

美丽牧场创建

创建13个美丽牧场

新建

2016-2019

0.16

18

千峡湖水域渔业生态养殖项目

千峡湖景宁水域开展生态养殖

新建

2017-2020

2

 

19

畲香鱼全产业链打造项目

建立香鱼、溪流性鱼类等种苗场1-2个,进行重点养育和全产业链打造

 

新建

 

2016-2020

 

0.1

 

20

“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推进农产品安全生产,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绿色食品续展认证比率;农产品品牌建设

 

新建

 

2016-2020

 

0.1

21

畲乡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占地18亩

新建

2016-2018

0.50

 

22

 

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建设澄照农民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划建设用地300亩。建设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厂房一幢

 

新建

 

2016-2019

 

4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生产和服务设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全产业链建设;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培育一批“农二代”、“农创客”

 

新建

 

2016-2020

 

0.15

 

24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技人员培训

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集中轮训

 

续建

 

2016-2020

 

0.05

 

25

 

种子种苗工程

抓好白茶品种、香榧苗圃、中药材种质资源圃、食用菌菌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等

 

新建

 

2016-2020

 

0.15

26

竹林道硬化加固工程

修建竹林道300-500公里,硬化竹林道100公里以上

续建

2016-2018

0.15



40.046


(三)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

围绕农业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根据景宁山区的地形特征和农民下山或外出、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实际情况,以推动农机设施装备结构优化和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组织开展农机装备升级改造、农机化示范创建和设施农业建设,推动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和“设施增地”示范推广,强化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加强农业育秧育苗 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等农机服务设施装备建设,全面提升茶叶、蔬菜、瓜果、畜牧等主导和特色产业的机械化层次与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十三五”期间,争取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县,建成示范乡镇(园区)1-2个,示范基地3-5个,建设示范性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5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个。到2020年,重点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3项,总投资约1.2亿元。

9 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农机化示范创建

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包括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示范,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智慧农机”建设等

 

新建

 

2016-2020

 

0.5

 

2

 

设施农业建设

对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产业生产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设备建设进行扶持

 

新建

 

2016-2020

 

0.5

 

3

 

农机装备升级改造

对购置目录内农机具及对老旧、高耗能农机报废更新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扶持

 

新建

 

2016-2020

 

0.2



1.2

(四)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

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行动,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稻鱼共生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重点建设提升澄照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景宁绿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改善土壤质量,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全县整建制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物化技术补贴和生态补偿,全面打造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一批示范主体。到2020年,重点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项目4项,总投资约0.9亿元。

10 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

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推广新型种养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新建

 

2016-2020

 

0.5

2

茭白茎叶资源化利用示范

利用茭白茎叶栽培食用菌

新建

2016-2017

0.1

3

畜禽生态化治理

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改造,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续建

2016-2020

0.1

 

4

稻鱼共生轮作提升工程

对19个稻鱼共生基地进行适当生态化改造,改造1000亩稻鱼共生、稻鱼轮养标准化示范基地

 

新建

 

2016-2017

 

0.2



0.9

(五)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围绕农业精准化、智能化、设施化建设,以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推进资源共享共融、信息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为抓手,整合集成现有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和数据,积极推动以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着力加快以智能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以农村电商为主的农特产品营销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以农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主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农网深度融合和同步发展,打造提升生产流通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新型农业平台,发展涵盖智能农业、农村电商和数字办公的高水平智慧农业。到2020年,重点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项目3项,总投资约0.4亿元。


11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智慧农业平台建设

搭建县智慧农业平台

新建

2016-2020

0.1

2

农业物联网示范

扶持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新建

2016-2020

0.2

 

3

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进一步扶持以“淘宝网畲乡景宁馆”、“赶街网”等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

 

续建

 

2016-2020

 

0.1



0.4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保障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以构建科学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模式和监管机制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大菜篮子产品预警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等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到2020年,重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项目4项,总投资约0.25亿元。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预警体系建设

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提升

 

续建

 

2016-2020

 

0.05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种养环节及收购、贮运、屠宰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

 

续建

 

2016-2020

 

0.05

 

3

 

农业标准化示范

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等规模化标准园及畜禽规模标准养殖场建设

 

续建

 

2016-2020

 

0.1

4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等

续建

2016-2020

0.05



0.25

(七)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

立足景宁丰富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环敕木山畲族风情农业景观带、澄东现代农业景观带、千峡湖光山色农业景观带打造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丰富和发展农业文化内涵,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2020年,重点实施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项目7项,总投资约8.76亿元。

13 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山后生态养生园

建设融合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集休闲运动、度假养生、特色旅居、畲药养生、科普教育和农俗体验于一体的度假养生园

 

新建

 

2018-2020

 

2

2

千峡湖民宿工程

建设高档休闲养生民宿、接待中心、渔家乐、渔家山庄等

新建

2017-2020

5

3

千峡垂钓中心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滨水休闲木栈道、钓鱼场等

新建

2016-2019

0.60

 

4

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大仰湖保护区宣教中心、游步道、外连公路等

 

新建

 

2016-2017

 

0.36

 

5

 

澄东现代农业景观带

 

建设澄照大赤垟设施蔬菜基地、东坑爱在心田蔬果景观农业、桃源水果沟、大东景高山花卉基地、李宝农旅体验园等

 

新建

 

2016-2020

 

0.4

6

千峡湖光山色农业景观带

建设大均伏叶休闲农业综合体、郑坑梯田、千峡湖滨小微农业

新建

2016-2020

0.2

7

畲乡山耕文化推广中心

建设畲乡山耕文化推广中心

新建

2016-2020

0.2



8.76

(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农村河道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打造美丽田园,不断改善全县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两美景宁”建设。到2020年,重点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4项,总投资约4.2亿元。

14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续建

2016-2020

1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

续建

2016-2020

2

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续建

2016-2020

1

4

小鱼治水工程

以鱼美景,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行动

新建

2016-2020

0.2



4.2

(九)美丽林相建设工程

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持不懈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必须以经营山水、统筹城乡为指导理念,积极推进美丽林相建设。以造林更新为抓手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森林抚育为抓手优化林分结构,推动大径材基地培育,提高森林蓄积量;以珍贵树种种植为推手“藏宝于山、藏富于民”;以彩色森林建设为核心美化森林视觉效果。规划到2020年,重点实施美丽林相建设工程5项,总投资约3.11亿元。

15 美丽林相建设工程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性质

建设期限

投资估算(亿元)

1

林地复绿工程

年度实施迹地更新、人工造林1万亩。

续建

2016-2020

0.75

 

2

 

森林提质工程

年度实施森林抚育5万亩,其中一般抚育3万亩、大径材培育1万亩、健康森林建设1万亩。

 

续建

 

2016-2020

 

0.78

3

珍贵森林培育工程

年度实施珍贵树种新造0.1万亩、改培0.5万亩。

新建

2016-2020

0.45

4

百村美化工程

年度实施村庄绿化重点村5个,一般村15个。

续建

2016-2020

0.13

 

5

 

彩色森林建设工程

以万亩环城森林、万米畲乡绿道、千峡湖两岸,景庆公路、52省道等主干线两侧的照面山为重点,种植枫香、银杏、栾树等树种,推进景观森林建设,美化森林视沉效果。

 

新建

 

2016-2020

 

1



3.11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景宁县现代农林(渔)业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农旅深度融合、农网全面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要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日常工作议程,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农办、农业(畜牧)局、林业局、水利(渔业)局等涉农部门负责,明确责权利,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把相关建设任务完成进度作为各级政府和分管干部的考核内容,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与方向,确保“四个到位”,即组织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和考核到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和广播、电视、报纸等新老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先进典型和政策举措等,使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农业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自觉性、积极性,确保规划能够顺利、高效实施。

(二)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以现代农业发展为重要载体,突破体制约束与要素障碍,加快建立完善政策扶持和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贯彻落实现有惠农政策的条件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用地指标和扶贫资金项目、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旅游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资金以及对重点山区县的特别扶助资金等方面对景宁的特殊政策倾斜。同时,设立和扶持能体现景宁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优势的重点项目库,对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平台、主体培育、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标准养殖、品牌建设、市场开拓、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予以重点投入,为加快农业产业提升和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拓宽土地利用空间,积极争取推进省级“坡地村镇”试点,科学开发利用山坡地、林地等非耕地资源。建立农业财政投入预算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引导功能,加快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土地利用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政信企的多方合作,探索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基金,以惠农基础设施投资为保障,以引资带动引智,以引智促进引资,通过土地信托、公益林信托、农业经营权信托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并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和民营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级、各部门支农资金,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各类建设上。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改革与创新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两大动力,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股份制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民住房“三权一房”确权工作,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激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当前特别是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创新土地流转引导和服务机制,促进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决破除体制弊端,建立健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体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激发农民创造力与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按照“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社会参与”的思路,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积极探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房抵押和农村股权抵押,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切实解决农民创业贷款难的问题。

(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区道路、农业产业提升等项目资金,加强排灌设施、防洪设施、抗旱设施、机耕道路、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重点支持土地整理、土壤肥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加大农业生产道路建设,提高田间干支道路和林区生产便道通行能力,改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础的交通道路条件。配套实施道路绿化、彩化与亮化工程,加快完善多环相联、高效便捷的山区农村路网体系。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建设,重点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设施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加强专用、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改造提升农业生产配套的电力设施,解决高山基地和偏远地区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现实问题。

(五)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农业生产秩序

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凡是涉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加大督查督办力度,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对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具体地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农业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加大对农民的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守法经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为农业执法营造良好氛围。抓好“三农”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和学习,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业行政复议工作规定,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农民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和创新,整合执法资源。围绕景宁主导特色产业、产品和重要农事活动,开展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对全县种子种苗、农业机械、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植物检验防疫等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种类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安全生产和规范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依法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