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11-6009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1-04-07
发布单位: 景宁县政府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名词解释

2021-08-24 11:59 信息来源: 景宁县 浏览次数: 137
分享到:

1、“一三四八”发展战略:由我县在“十一五”时期提出,并在“十二五”时期继续深入实施的发展战略,即“一个战略定位、三个战略方针、四项总体要求、八项战略措施”。“一个战略定位”是指“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三个战略方针”是指“畲乡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四项总体要求”是指“打基础、兴产业、展风情、促发展”,“八项战略措施”是指“基础建设、城市带动、产业振兴、体制创新、人才支撑、文化凝聚、社会和谐、生态协调”。

2、“两创”总战略:即“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具体规划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形成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使全省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全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八八战略”的深化,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全省发展的总战略。

3、三大目标:2008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切实加大对景宁的政策扶持力度,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8〕53号文件),该文件提出通过五年的政策扶持,使景宁实现“全国十强、基本小康、文化基地”三大目标,即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前10位,实现全面小康,并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4、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当前全国关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主要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咨询)所开展,主要包括实力指标、平均指标和速度指标等方面指标,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县跻身前13强。

5、主体功能区划:指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指生态环境脆弱、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的区域;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

6、山花工程:由丽水市开展实施,并与我省东海明珠工程相配套的文化建设工程。

7、一高二纵一横一连四通道:一高是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景宁段,“二纵”是56省道景宁段和52省道云寿线,“一横”是庆景青公路,“一连”是县域中部交通环(标溪—雁溪—东坑公路),“四通道”分别是大顺至大港头,家地至庆元上店,交见圩至龙泉叶村,东塘至石门洞至寿宁。

8、“美丽乡村·魅力畲寨”:为推动我县农村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创建工作。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重点建设形成52个“美丽乡村·魅力畲寨”。

9、“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两到位”是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10、“一区一园多块”工业平台:一区即景宁经济开发区,一园即丽景民族工业园,多块即东坑、梧桐等多个乡镇工业区块。

11、“两区”工程:农业“两区”即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是由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初提出的推进农业加快发展重要举措,并要求全省到2018年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

12、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趋势。为积极推进我省“数字城管”工作,全面提高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水平,由浙政办发〔2009〕9号文件发文提出实施意见。

13、绿色屏障:指通过加强对源头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地质遗迹等重要区域的重点保护,运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加强植被保护,实现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加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维持良性循环的浙西北、浙西南山地生态系统,构建能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14、“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指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对景宁、庆元、松阳、泰顺、文成、开化等6个重点欠发达县实施特别扶持政策,2011-2013年年省财政每年安排6个县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各2亿元,支持6个县群众加快增收致富奔小康。

1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指通过城市化进程吸引企业的管理、营销、研发、制造、物流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集聚,将生产环节布局到其他资源优势地区,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营运能力,形成不同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经济形态。

16、畲族文化四大中心:即着力将文化基地建设成为畲族文化保护、研发、交流、展示四大中心。

17、畲族文化三大交流平台:即包括“中国畲乡三月三”、“中华畲族文化论坛”和“全国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展示交易市场”在内的三大交流平台。

18、文化基地“六个一”工程:“一镇”即鹤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一区”即环敕木山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一心”即包括中国畲族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在内的畲族文化中心;“一街”即山哈风情展示一条街;“一园”即融畲族文化创意、畲族文化推广、畲族文化展销为一体的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宫”即集畲族祭祀中心、风俗展示中心、畲族传统节目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哈宫。

19、“2+X”改革:2010年我省在24个县市区开展的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工作,“2”为必选改革项目,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定编改革、乡(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改革,全面实行乡镇对村站的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五统一”管理。“X”为自选改革项目。

20、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是指建立敬老院、福利院等设施,集中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提供吃、穿、住、医、葬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救助制度。

21、法治畲乡:是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扎实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定和完善民族法规、地方性规章,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我县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22、虚拟社会:是指在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把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

23、“两沿四区”:指沿公路、沿河道、住宅区、风景名胜区、经济开发区、耕种区。

24、循环经济:即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形态。

25、低碳社会:通过创建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费意识的“橄榄形”公平社会。

2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减少”:即以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审批部门、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7、“三个子”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即“收入‘一个笼子’,所有政府性收入从‘一个笼子’进;预算‘一个盘子’,所有政府性资金从‘‘一个盘子’用;支出‘一个口子’,所有纳入预算盘子的支出从‘一个口子’出”。

28、“三位一体”财政监督机制:即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机制。

29、“三小经济”:即主要由“小水电、小超市和小宾馆”构成的景宁人外出创业群体经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6月,景宁人异地开办中小型超市约3200家,从事超市行业人数约21500人;景宁人外出创业的另一个投资领域是小水电开发,目前共收购、新建、立项、意向开发小水电125个,装机容量达95万千瓦,投资规模达到40多亿元人民币;景宁人开设小宾馆主要分布在义乌、杭州等地区,目前景宁人在义乌和杭州分别开设小宾馆140多家和120多家。

图片打印本页图片关闭窗口

下一篇: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