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治理,助推调解仲裁实现新跨越 |
|||||||
|
|||||||
为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转型升级,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不断提高化解纠纷的能力和水平。2021年,景宁县仲裁院将继续深化传统办案模式改革,从源头治理为抓手,依托信息化手段,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调解仲裁服务,为打造基层治理窗口贡献仲裁力量。 一、智能化——以数字赋能,探索调解仲裁“智治”新模式 自2020年上线运行以来,景宁仲裁院积极引导当事人线上申请、网络调解,但全年网办率仅达到18.6%。2021年,仲裁院将继续聚焦数字化转型,实现仲裁立案、庭审调解、证据交换、签订协议、文书送达等全流程网上办理,电子卷宗同步网上流转,优化提升网络平台效用,实现网办率达25%。一是强化平台宣传。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深化和引领平台推广使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多形式、多角度开展仲裁员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仲裁员智能手段的应用能力。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平台运行维护,配备录音、录像、语音等智能系统,提高平台的使用率。 二、人性化——以温暖服务,提供调解仲裁“心治”新体验 以为民服务的情怀,以严谨踏实的态度,以温馨暖心的服务,切实提高调解仲裁服务能力水平。一是法律援助“应援尽援”。通过畅通咨询渠道、减少限制条件、简化申请程序、缩短审批流程,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法援服务。探索建立“律师坐班制度”,由律师轮班在岗,为每一位来访群众提供咨询和法律援助。二是流动仲裁庭“流深流远”。扩大流动仲裁庭的开展范围,探索针对有教育、有警示意义等典型案件,将仲裁庭搬到老百姓身边,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三是基层治理“做实做细”。积极对接基层调解组织,通过下沉提前介入、现场调解指导、远程审核、定期培训等手段,充分做好基层治理。 三、规范化——以机制保障,优化调解仲裁“制治”新方式 一是建立速裁机制。将工伤待遇、补发工资两类争议纳入速裁范围,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尽最大的能力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同时,把速裁工作和“接诉即办”工作结合起来,将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始终贯穿于速裁业务中。二是深化裁审衔接。深化裁审衔接联合调研及疑难案例研讨会制度,统一裁审受案范围和认定尺度,避免案件当事人因裁审差距走诉讼程序。三是设立“法院直通车”机制。对乡镇(街道)、劳动监察部门制作的调解协议,按照简易程序进行仲裁审查确认,一旦当事人未及时履行,另一方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县人力社保局 刘海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