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资讯 > 基层动态

景宁畲族传统文化为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

2021-03-29 10:56 信息来源:丽水市生态环境局景宁分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景宁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据史料记载,畲民迁入景宁已有 1250 多年历史。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对生态环境和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景宁生态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创成国家级生态县、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景宁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国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战略行动计划》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忠孝、勇敢、勤劳的景宁畲族人民积累了大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和做法,有些已流传千百年,依然呈现出经久不衰的活力,成为景

宁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持续支撑着景宁畲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畲族歌谣中“山洞、蓑衣、烤火、野菜、辣椒”等既反映出景宁畲族人民艰辛的生活,又描绘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的场景。目前,景宁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项、省级 21 项,市级 39 项,县级 108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 人,省级 23 人,市级 36 人,县级 141 人,已连续三次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获“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20年,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在景宁走访了 30 余个村寨,拜访 10个相关政府部门,采访人员近百名,开展了“景宁畲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系统地总结了景宁畲族人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报告内容涵盖与畲族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遗传资源、传统工艺、传统饮食、畲族医药等多个方面,其中大部分以畲族人民作为“主要持有者”,如“传统生活方式”中的“畲族民歌”“三月三”“畲族医药”“彩带编织”“绿曲酒酿造”等;也有部分为“受用者”,如传统技艺中的“银饰制作”“菇民戏”“板龙”等;还有的部分是畲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利用和发展的,如“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茶叶加工”“咸菜制作”“稻田养鱼”“古法农耕”等。

“景宁畲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总结为景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民族传统知识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也为景宁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提供了支撑,更为景宁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成效、提升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动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