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整体向好。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县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总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应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每年新增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者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县2015年高校毕业生533人,比去年同期304人,增加了75.3%,就业总量压力创历史新高。然而市场提供的岗位毕竟有限,劳动力供大于求甚至过剩的状况越发明显。在今年年初举办的省内人力资源余缺调剂系列招聘会中,用人单位与企业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其中大学生就业岗位仅526个,当天进场求职者总数多达7200多人。此外,从县级层面来说,每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干部招考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报名人数都会有几十倍甚至百倍的攀升。2015年招录公务员、事业、村干部合计229人,共有2717人报名。其中公务员计划招考77人,报名人数达到1237人;综合事业单位中红星街道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中心岗位的报名比例达到132:1,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与县域产业需求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显著。景宁企业以竹木制品、轴承、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对工人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而高校应届毕业生拥有较为厚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企业所需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且部分高校生所学专业与县域产业结构并不匹配,导致他们在择业就业时候常常遭遇需求偏少、专业不符、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如景宁的浙江博士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致力于自主创新,努力研发生产高精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然而目前企业拥有研发性质的技术型人才紧缺,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景宁也缺乏机械设计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导致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存。而与此同时,景宁电商企业对设计研发、创新创意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却总因找不到对口、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市场供需结构化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差距明显。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对求职岗位的学历要求、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毕业生更愿意去县城机关事业单位见习而不选择乡下或企业的见习单位。另一方面是“90后”吃苦耐劳品质比较欠缺。当前应届毕业生以“90后”为主,更加注重追求“个性”与“自由”,对待工作的态度比较轻忽随意,因工作岗位条件艰苦、不满主管约束等原因离职的情况很多。如我县为就业据统计,2015年共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71个,安排见习的高校毕业生74人,除了2个在乡镇(街道)外,其他都在县城机关单位。同时景宁工业不发达,目前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也多是中小型企业,虽然在薪资待遇中明确了缴纳五险,但工资待遇仍处于偏低水平,与高校应届毕业生心理预期差距大。如:景宁鼎丰置业有限公司,一直想招一位土建工程师,工资也加到了7000-13000元/月,但一年多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而拥有工程师资格的人才又不愿意回到县城的企业就业,即使来了,也因为各方面心理落差而不愿长期留在企业,严重影响了企业市场的拓展。 四是高校应届生缺乏创业技能。近年来,虽然通过创业培训、创办创业园、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途径扶持创业,然而仍有大多数毕业生虽有创业的意愿而不知如何创业,缺乏创业规划和创业技能,制约了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加上景宁县整体创业氛围不是很浓厚,认为回景宁都是要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才算好单位,家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支持力度也不强。造成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成为家中的“啃老族”。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缓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需学校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为市场培养合适人才。高校办学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专业设置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政府需牵头利用大数据搭建一个供需平台,让各高校、系、专业能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对口需求,使大学培养人才更具针对性,从而为高校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要加强就业创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任务分工,统筹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开展日常现场招聘活动,并积极拓展网上招聘平台,为用人单位、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搭建交流和洽谈的服务平台。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立足当前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形势,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创建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培训等,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形式创业。 三、加强就业引导,促使高校应届毕业生转变观念,自立自强。目前,很多大学生盲目秉持“环境好、收入高、工作轻松的”就业观,在毕业后偏向于选择考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放弃去企业就业锻炼的机会。各大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应加强引导,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树立合适自己的就业观,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达到先就业再择业的目标。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专业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