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X/2006-0013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景政发〔2006〕3号 公开日期: 2006-04-05
发布单位: 县政府办公室 有效性: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

2001-08-04 12:00 信息来源: 景宁县府办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根据县委提出的“一三四八”战略部署编制,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一、立足“十五”基础 谋求跨越发展

(一)“十五”计划顺利实施

五年来,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方面问题和挑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基本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74亿元(含景鄞扶贫经济开发区),年均增速10.9%;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年均增长18%。县内三次产业结构由34:27:39调整到22:34:44。“茶、竹、菌、菜、药、花、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水电、泵阀、竹木、食品等工业产业初步形成,以风情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金奖惠明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大漈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景泰二级公路改造、英川电站、白鹤电站、景宁至云和110KV复线、城乡电网改造、第二自来水厂等重点工程,实施了景中迁建、乡村康庄工程、库区基础设施复建等重点项目。城镇化率达到3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48平方公里,梧桐、鸬鹚、东坑等集镇和中心村建设初现雏形。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科技工作得到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积极推进文化畲乡建设,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疫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了市级文明和卫生县城。生态县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五。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完成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全面减免农业税,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开始向纵深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3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39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92元。大社保体系初步建成,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移民工作扎实推进。举全县之力推进滩坑电站库区移民工作,通过三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迁、县内安置、库区复建等中心工作顺利推进,库区保持稳定。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一是全国经济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为实现我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二是我省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省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加快,为我县加快产业发展和参与区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和实施的《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将为我县的借力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四是通过设县二十年的不断积累,我县经济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外舍防护工程、云景高速公路、滩坑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城市拓展、农村人口转移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补课”、“过坎”和“赶趟”的多重任务。一是经济总量较小,结构层次低,产业支撑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二是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受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十分明显。三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发展的活力明显不足。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民转产转业难度大。六是干部队伍执政能力建设和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迫在眉睫,各方面积极性需充分调动。

我们必须珍惜机遇,正视困难与问题,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攻坚克难,操作到位,努力缩小与全省、全市的差距。

二、打造中国畲乡 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按照县委“一三四八”战略部署,发挥畲族自治县独特优势,努力实现“三个翻番”,全力推进“三大建设”,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二)战略部署

 “十一五”时期我县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明确一个战略定位、坚持三个战略方针、落实四项总体要求、推进八项战略举措”。

战略定位: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依托畲乡风情特色和民族优势,充分利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这一品牌,展示“神奇畲乡、风情景宁”的新形象,建设中国畲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景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力争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的前列。

战略方针:“畲乡风情名县、特色产业兴县、绿色生态立县”

畲乡风情名县。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是我县最大的特色,“中国畲乡”是我县最大的品牌。发挥“两个唯一”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风情旅游业,不断扩大景宁的知名度,充分发挥“中国畲乡”品牌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利用民族政策优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改变落后状况,让畲乡景宁真正因为富裕安康而闻名。

特色产业兴县。坚持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为指导,大力促进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泵阀制造、小水电、医药、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坚持走“工业富县”的道路;借助“神奇畲乡、风情景宁”的独特人文优势和“高山湿地、原始森林”的特殊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风情旅游业。

绿色生态立县。生态优越是我县最明显的相对优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加快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的同时,不断加强生态县建设,扩大生态优势,最终实现“群众的总体生活质量达到或者接近甚至优于发达地区的群众”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总体要求:打基础、兴产业、展风情、促发展

打基础。把基础设施的大投入和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首要任务,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城市化、工业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兴产业。顺应全省产业全面升级的趋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特色产业群,努力促进富民强县。

展风情。加快文化畲乡建设,弘扬畲族特色文化,展现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的独特风情。

促发展。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把畲乡景宁建成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生态环境全国一流、城市建设特色明显、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民族先进县。

战略举措:基础建设、城市带动、产业振兴、体制创新、人才支撑、文化凝聚、社会和谐、生态协调

基础建设。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集中精力建设基础设施,形成“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格局。

城市带动。立足于“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的城市定位,以建设外舍防护工程为重点,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形成“小县大城”格局。

产业振兴。立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景宁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发展园区经济为重点,积极参与金衢丽产业带分工,发展壮大生态农业、特色工业和风情旅游业等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大发展的态势。

体制创新。立足于市场化的取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人才支撑。立足于人才强县,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形成各方面人才辈出的崭新局面。

文化凝聚。立足于加快建设文化畲乡,以畲族文化为依托,大力弘扬和创新“畲乡精神”,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会和谐。立足于建设“平安景宁”和“法治畲乡”,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全县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协调。立足于生态县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扩大生态优势,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0年,力争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年均递增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500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亿元,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工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4:44:42;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生态环境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4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实现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的目标。

三、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根据我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集中力量建设县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积极引导东北、东南、西南三大经济片发展,努力形成“一城三片”的发展格局。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项优惠政策,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集中力量建设县城

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根据“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的城市定位,按照“小县大城”的理念,努力建设以鹤溪为中心,重点向张春、外舍方向扩展的带状组团城市。着力抓好外舍防护工程建设,城市路网框架构筑,旧城改造,景宁经济开发区扩建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整修一批展现畲乡风貌的城市建筑群,逐步形成民族城市的特色和风格,凸现“中国畲乡”城市特色。力争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规模达到5万人。

加快外舍防护工程建设,完成外舍新区控制详规,明确区块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外舍新区道路、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城北连接,初见新区面貌。积极做好外舍新区与城北区块开发以及云景高速公路的衔接,处理好外舍防护工程与新区道路建设时序,优先解决好外舍工业区企业运输通道问题。抓好殡仪馆迁建等工作,确保外舍新区开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同步规划,管网先行,统筹建设供电、供排水、通讯、广电、燃气、消防等市政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公交站场、环卫设施、公园绿化等,提高共享率。完善县第二水厂供水体系,配置完善给水主干管,改造建成区配水管网,到2010年,县城供水规模达到4万吨/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成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围绕“一轴四园六廊”的城市生态系统框架,重点抓好主次干道绿化带、鹤溪河滨水景观绿化带、外舍工业区防护带建设,积极推进县城周边山体绿化改造,完成石印山、城南公园建设。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成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同步规划建设城市防山洪工程,建立城市防洪防灾体系。新建小区积极建设管道燃气,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培育发展建筑业,引导建筑企业优化整合提升,建设规范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队伍。

强化城市规划与管理。按照“城乡规划统筹化、总体规划滚动化、专项规划综合化、区块规划规模化、设计工作特色化”的城市规划工作思路,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形成“大规划”格局。坚定城市功能定位、建筑基调、功能布局,建立健全规划领导及执行机制,修编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抓好重点功能区街景、立面等规划。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增强城市特色为重点,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设施,整顿和治理房地产市场,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经营水平,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引导三片经济区集聚发展

东北经济片。以九龙、渤海为中心,以培育水上养殖和旅游产业为重点,完成滩坑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库区村庄布局调整,完成库区集镇复建,重视库区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库区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库区资源开发立法工作。探索库区水资源产权收益机制,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库区维护发展基金。

东南经济片。以东坑为中心,以培育笋竹、蔬菜、花卉等高效生态农业和发展自然风光、生态景观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完成集镇建设规划,推进东坑生态旅游示范镇建设,培育大漈、景南等集镇,做大做强云中大漈省级风景名胜区,积极发展竹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西南经济片。以沙湾、英川为中心,发展林木产品、药材、水干果等效益农业,优化水电开发,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鼓励来料加工,加快集镇规划与管理,培育毛垟、鸬鹚、梧桐、大均等集镇。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人口“内聚外迁”。把推进人口“内聚外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重大工程建设、电站移民、地质灾害避险、行政区划调整等为抓手,整村搬迁和散户搬迁相结合,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项目、资金和技术,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地质灾害避险、少数民族村联片异地下山脱贫、土地整理等工程,加强下山移民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中心村集聚。全力做好滩坑库区移民工作,全面完成2万左右移民动迁安置任务。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加强与义乌、永康、温州等重要来料加工来源地间的政府合作与联系,积极培育家庭加工和来料加工业,积极发展“畲乡农家乐”,引导农民转产转业。

优化调整村镇布局。把调整优化村庄布局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编制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分类推进、统筹安排、积极实施并乡建镇计划,扩大中心镇,培育建制镇,建设中心村。围绕村镇布局调整方案,结合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心村规划建设控制在30个以内,重点抓好高山、远山人口分散的村庄及有地质险情、生存环境差的村庄撤并。

加大农村新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要求,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加大村镇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瓯江干堤防护工程、鹤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小流域防洪避洪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等工程实施,到2010年,完成瓯江干堤防护工程4.5KM、鹤溪河综合治理工程8KM、万里清水河道工程20KM,基本解决1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继续抓好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按照经济、舒适、美观、大方的要求,制定农民建房标准,规范农村建房,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改栏、改厕、改水、改路、垃圾收集处理、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绿化示范村、绿色生态家园、农村沼气等工程实施。加强“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农村远程教育等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农业服务信息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继续推进村级政务公开,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村有、乡(镇)存、民管”的管理模式。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产权交易登记制度,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业生产责任制延包,增强集体资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贷款担保机制,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解决农业企业和种植、流通大户贷款难问题。加快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加速人口向集镇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空间开发和保护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按照我县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特点,必须合理划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及禁止开发区域,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主要包括县城建成区,以及各建制镇、重点中心村。该类区域主要是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规划城区功能和空间布局,严格限制低水平盲目开发,完善服务设施和功能,提高集约化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重点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包括县城规划区范围、经济开发区、中心镇、乡镇工业功能区等。该类区域主要是高起点的规划与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有效集聚,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地、辐射源。

限制开发区域:指河流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包括高山偏远的乡村、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具有重大开发前景的旅游景区等部分区域。该类区域主要根据承载能力,把握开发强度,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限制小水电、矿产等破坏性开发,支持发展生态亲和型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禁止开发区域: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开发的区域。该类区域必须按照法律法规严格加以保护,禁止开展与主体功能不相符合的开发活动,但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一些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四、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壮大升级

坚持“特色产业兴县”,利用好、发挥好民族优惠政策,立足于民族特色和生态优势,按照“提升一产、扩大二产、培育三产”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升级,逐步建成具有畲乡特色的生态型经济体系。

(一)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分类,落实好“茶、竹、菌、菜、药、花、果”七大特色产品布局,规划建设高、中、低山三个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把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主导产业的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通过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农业先进技术、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促进“以林富农”和绿色生态立县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传统养殖和淡水养殖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农业“龙头工程”,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发展“茶、竹、菌、菜、药、花、果”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

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茶、竹、菌、菜、药、花、果”等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名茶之乡”、“厚朴之乡”、“浙南竹园”等区域品牌建设,实施惠明茶原产地保护,打响惠明茶、香菇、黑木耳、厚朴、高山蔬菜、蜜梨等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力和区域发展带动力。

(二)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工业富县”的道路,加快景宁经济开发区扩区及生态化改造,重点建设外舍、澄照等工业区块,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三高一密”程度,整合工业用地,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服务体系,严格禁止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进入园区,力争把工业园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金衢丽产业带规划,积极承接金台温产业转移,建成阀门工业和医药食品工业功能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力争新增工业用地1500亩,引进规模企业50家以上,新增园区工业产值20亿元。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泵阀、医药制造产业,优化提升水电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竹木、绿色食品产业,推进具有民族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承接温州泵阀制造业转移,引进泵阀精加工企业,建设泵阀制造集聚功能区,做大做强泵阀制造产业。加强与大专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依托优越的生态自然资源,建设生物工程原材料生产基地,引进中药材深加工、医药中间体、生物保健品等现代医药生产企业,打响畲药品牌,培育壮大医药产业。继续扶持“茶、竹、菌、菜、药、花、果”等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与义乌、永康、温州等周边发达县市产业对接,鼓励发展家庭加工业和来料加工业。规范提升水电业发展,积极做好大均电站梯级开发规划,争取“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规范有序开发小水电,力争到“十一五”末水电装机总量达到38万KW以上,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建设水平。

(三)扶持发展服务业

重点推进风情旅游业发展。围绕打造“中国畲乡”,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环两沿三区”旅游产业布局,建设畲族风情旅游区、生态休闲旅游区、滩坑库区水域休闲度假区,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把畲乡风情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完成中华畲族园、大漈省级风景名胜区、懵懂洋高山湿地等景区的规划,加快景点建设,积极做好滩坑库区景区旅游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九龙地质公园建设。继续办好中国畲乡风情节和畲乡“三月三”等节庆活动,促进特色旅游与畲族文化的融合。大力发展“畲乡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旅游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旅游从业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力争到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亿元。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民族贸易一条街等商贸服务网点,完善城市有型市场,扶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继续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制定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规范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加大岗位开发力度,满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需求。

加快房地产、信息等服务业发展。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积极推进集镇房地产业发展,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完成江滨小区等房地产开发,积极建设好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安居工程,满足城镇人口集聚的居住需求。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逐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强基础测绘,整合数据资源,建立GPS控制网。支持引进一批企业管理、法律、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市场管理等知识密集型咨询企业。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按照“完善两网络、构筑两平台”要求,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良、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

“十一五”时期,按照全省交通“六大工程”要求,提高对外交通干线等级,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改善公路水运运输站场(码头)设施,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便捷、快速、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网络。

改善对外交通。全面融入全省“四小时交通圈”,努力构建“两纵一横一环四通道”的公路交通主框架,增加公路网密度,提高对外交通的通达性。全力建设“两纵一横”,着力实施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段(建成云景段,力争开工建设景温段)、52省道景宁段二级公路改造、庆景青公路(建成景青段,开工建设景庆段)等工程。加快建设“四通道”,新建九龙至大港头公路,改造景宁至文成56省道,力争改造交见圩至龙泉公路。积极改造标溪至景南等段公路,加快形成县城、标溪、东坑“一环”。扶持建设旅游交通线,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改善农村公路。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建设县城至各建制镇及乡所在地集镇的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各乡镇间的公路形成大小环线,新建家地至庆元、英川至叶桥、大漈至高演和枫林口、滩坑库区库北等四级技术标准公路,加快改建通村公路、滩坑库区库周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公路通达率,提升通村公路通行能力。到2010年,全县标准化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0%以上,路面硬化率达80%以上。

配套建设站场和水运设施。以现有交通设施、滩坑库区建设为依托,以方便旅客出行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层次分明的站场、水运设施。“十一五”期间分期建设滩坑库区航道,达到内河VI航道标准,加快滩坑库区交通码头、人行渡口和库区旅游客货码头建设,重点建设客运旅游码头,建成100吨码头2个,50吨码头若干个。“十一五”期间,建设二级客运新站及货运集散市场,配套建设东坑、沙湾、渤海、九龙、英川、上标、大均、大漈等地四级客运站及货运站场,新建中心村、主要行政村客运回头停车站场和途中停靠站。合理布置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城乡交通联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建设通畅安全的输配电网络

重点建设与小水电业发展相配套的输出电网,保证水电能源送出和电网的稳定运行。“十一五”期间重点完成1所220kV变电所建设,新增变电容量300MVA,建成景宁至丽水220kV输电线路,完善220kV输电网线路,逐步形成环网结构,以增强主网架的供电可靠性。新建沙湾、油田、罗山3座110kV变电所,新增变电容量220MVA,配套建设110kV线路,把110kV高压配电网深入城市负荷中心。完善35kV输变电工程,新建滩坑库区九龙、渤海及梧桐、大漈、梅岐、大均等35KV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配电网络。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220KV为支撑,以110KV为主干,网架坚实、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安全优质、高效运行的电网。

(三)构建城市道路网架

按照“打基础、拉框架”的要求,全面加快建成区、外舍新区、城南控制区道路网建设,基本建成“一脊一环三翼”主干路为骨架的方格网状城市道路框架网。加快实施庆景青公路、龙丽温高速公路、56省道的过境、绕城公路建设,重点完成人民路、鹤溪路南北延伸工程,完善人民路、鹤溪河两岸的横向主次干道,尽快建成以人民路为轴线和鹤溪河两岸的“一轴两岸”的主城区城市道路网,推进城南、城北、城东区块开发;建设王金洋工业功能区主干道路网,加快建设连接外舍新区与主城区间的道路,形成交通环线。

(四)构建信息化平台

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数字畲乡”。加强信息技术标准的衔接和统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全力构建政府部门信息化平台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开发,促进基础数据库、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加快实施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重点建设宽带互联网以及兼容综合业务的接入网,积极发展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无线移动互联网,合理布设新建区、改造区的电信网点及机房,不断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的普及率。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六、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生态县建设

坚持“绿色生态立县”,立足于生态县建设,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为核心,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优化提升三大生态片区

按照建设全省“绿色屏障”的总体要求,统筹生产力布局,结合增强环境承载能力和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进一步明确三大生态片区,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

东南森林湿地生态区。范围涉及东坑、景南、大漈、雁溪、澄照、梅歧等乡镇,主要任务是大力培育和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森林、湿地资源,为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懵懂洋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龙潭桥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创建生态示范乡镇村,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成为生态县建设展示区。

东北湖区生态区。范围涉及九龙、渤海、郑坑等滩坑库区乡镇,主要任务是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加大湖区水土涵养林、防护林、经济林建设,提高森林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加大湖区水环境保护和监测力度,保护湖区水质。

西南山地生态区。范围涉及沙湾、英川、大均、梧桐、标溪、大地、家地、毛垟、秋炉、鸬鹚、葛山等乡镇,主要任务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治水治山相结合,加快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好小流域源头。抓好小流域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防治地质灾害隐患,加快人口梯度转移。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坚持发展、培育、保护相结合,实施兴林富民与科技兴林计划,完善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林业保障三大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备、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全省“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绿色通道、生物防火林带、阔叶林发展、自然保护区、城乡绿化一体化等工程。加大原始次生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持生物多样性,建设懵懂洋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滩坑电站库区淹没线以下古树名木及其它绿化树种抢救性移植保护和利用。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完善森林防火监控体系,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网络,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山地资源,建设生态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小城镇环境保护建设,创建生态村镇,力争50%乡镇通过省市级生态乡镇考核。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利用水资源,建立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保障体系、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和高效能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鹤溪河、小溪、北溪等河流源头综合治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截污管网建设,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深入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深化殡葬改革,推行生态墓园,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力度。严格依法规范矿产开发,关闭禁采区矿山企业。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监测预警预报和治理网络,加强自然灾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监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建立小流域洪水的水文报汛和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汛防洪应急调度预案,形成覆盖城乡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险患点监控、预警、应急、治理工作,实施地质灾害避险工程。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企业和园区示范工作。以技改优先立项为抓手,抓好示范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抓好景宁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探索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提高园区企业基础设施共享率,实行污染集中处理,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

构建县域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推进节约能源、水资源、清洁生产、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制定与实施,逐步构建县域循环经济体系。把工业发展与环保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在产业布局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链的衔接和企业的配套,推进“三废”产品的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先进环保技术,完善环保服务体系,规范环保市场。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项目管理,重点保证工业园区、城乡建设、教育等重大设施布局用地,严把企业投资额度、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开发,加大农村宅基地复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积极推进节电节水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管理,提高企业、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意识。积极发展新能源,扶持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倡导城镇生活垃圾分拣。

七、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文化畲乡”

围绕“畲乡风情名县”,推进“文化畲乡”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问题,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普及基础教育。加快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化发展,争创省级教育强县。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完成景中迁建工程,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县城教育资源短缺、农村教育资源结构性富余的问题,新建民族小学,扩建城北中学,迁建民族中学和实验一小,完成滩坑库区小学复建工程,积极做好外舍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前期。积极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积极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学设施的投入,到2010年力争80%以上学校达到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

加强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高中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职业高中迁扩建为龙头,整合教师培训、电大、成人技术培训、农技校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建成县职业教育中心,实施职业教育“五项行动计划”,切实解决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均衡发展。进一步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二)发展畲乡文化

加强畲乡文化研究及保护。传承和发展畲乡历史文化,建立畲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普查,推进畲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语言文学、音乐等研究工作,加强全县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和发展惠明茶文化、廊桥文化、菇民文化、水电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大大漈时思寺重点文物古迹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做好滩坑电站库区文物迁建和保护工作。设立畲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挖掘和弘扬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服饰、歌舞、语言等,增强民族特色,培育民族情感。

促进畲乡文化事业进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建设文化畲乡。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挖掘民俗文化,打造畲族艺术精品,引进先进文化产品,丰富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建设畲族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形成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中心。加快特色民族文化生态村、畲族民居建筑群及畲族风情一条街等建设,提升畲乡特色。继续实施“东海明珠”、“山花工程”,加强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双建设、双整治”活动,加快推进“百村千户文化示范工程”。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有线传输网络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逐步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加强档案工作,建设数字化档案。

发展畲乡特色文化产业。以畲乡风情旅游业为龙头,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畲乡特色文化资源,鼓励企业对畲族婚嫁风俗、歌舞、服饰、工艺品等畲乡特色文化的经营,着力发展畲族演艺、工艺、娱乐、传媒、健身、会展等文化产业。以畲族山歌、舞蹈的开发为主要内容,发展壮大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进一步推动畲族文化演艺业的发展。重视文化传媒建设,积极推动畲乡传媒出版物、畲族工艺美术品、特色文化娱乐等发展。依托民族体育项目,加快发展健身娱乐、体育旅游、竞赛表演等体育产业,积极引导和带动消费升级。

(三)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整合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配置。建立健全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等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医疗机构与省市级高水平医院合作交流,大力发展畲族中医药事业,完善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等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挖掘、推广民族医药药方及诊治医术,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10年,医院床位数达到每千人2.8张以上,医生数每千人达到1.9名左右。

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加强中心镇卫生院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的需求。完成滩坑库区九龙、渤海中心卫生院复建,加快东坑、英川等乡镇卫生院改建,推进中心村卫生所(室)建设。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社区卫生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合作,加强科技引进、集成再创新,特别是加大在农业、环境、信息、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抓出成效,加快茶、竹、菌等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大科技财政投入,重视科普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进步体系,培育县级以上农村科技示范户200户。办好利用好网上技术市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加工制造以及旅游文化服务产业。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品牌保护意识,推进原产地域保护。

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立足于人才强县,着重建设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创建“学习型社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培训,做好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增强党政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操作到位的水平。以事业、以情感、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减少各方面的人才流失,提高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育,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扶持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建立和完善人才供求机制,加强企业培训,提高本地劳动者生产技能和素质。根据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鼓励在外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八、建设“平安景宁” 构建和谐社会

(一)完善大社保体系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健全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中介组织,构建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各类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加强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县内年均新增就业岗位600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构建社会保险体系。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发展商业保险,充分发挥其补充保险的重要功能。

构建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优扶抚恤、社会帮扶、慈善援助等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组织体系和网络。建立分层分类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和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建立健全慈善机构,扎实推进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依法保障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二)加强社会管理

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应急管理,完善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和动植物疫情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御机制,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管力度,加强山区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强化食品卫生市场监督,切实维护好公共安全,保障城乡居民健康安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完善集治安、信访、调解于一体的综治工作机制,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建设“平安景宁”。

加强人口与老龄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得到降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妇女儿童老人事业,建设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活动设施。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化养老设施建设,满足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小型化的需要。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完善村(居)委直选制度,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加快社区发展,推进社区民主共建,推进村务公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社会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加强民族工作领导,加强民族立法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意见,完成《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改,制定相关单行条例。全面实施《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推进“五五普法”,创建民主法制村,完善基层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建设“法治畲乡”。

九、创新体制机制 扩大开放合作

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合作、开放水平为重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一)加快推进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创新服务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审批制度。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管严管好政府性投资项目,建立政府项目决策机制、代建制、公示制等;放活市场投资领域,加快投资主体、产权多元化发展,全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及其联动机制。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转变考核理念,完善政府内部考核体系,对乡镇、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规划执行制度和专家咨询评价制度,健全经济运行监测制度,完善统计制度,增强政府科学管理经济能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制度、技术、管理创新。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等行业和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完善工业经济发展及优惠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税费征收,规范清理福利企业。规范招投标行为,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积极建立完善竹木加工、阀门制造、水电等行业协会,规范整顿中介市场及服务行为,改进监管办法。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加强各类收费的监督检查,严查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继续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探索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以产权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收储、城建、交通、旅游、水利、教育等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能源、矿产、水资源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培育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建设“诚信畲乡”。

深化事业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市场取向的原则,理顺体制,增强活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体制灵活、活力增强、服务到位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市场性事业单位职能,加大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业、林业、水利等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卫生、文化事业单位股份制改革,促进市场化发展。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乡财县管乡用”财政制度,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对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扩大中心镇财政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性投资基本建设收支预算,推进财政集中支付。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倾斜,提高对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末力争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0%,科教文卫体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0%以上。

(二)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顺应以产业梯度转移为重要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加强与长三角、金温台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合作,在周边较发达地区的发展中谋求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以县城为核心构筑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工程”载体和欠发达地区优惠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去”,积极推进茶叶、笋竹、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行业出口,培育现代外贸企业,扩大出口总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逐步实现外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注重跨区域的基础设施、旅游、水利、生态农林业等重大项目的联合招商,加强区域合作。加强跨区域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文化畲乡建设为重点,联手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打造跨区域的旅游精品。加强跨区域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大与周边县市森林资源联防联治力度,共建优越的生态环境。重点围绕项目建设资金审批、用地审批、生态补偿、财政转移等方面争取最大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增加生态补偿基金和其他各项专项资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纲要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主要目标展望到2020年,是指导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是承前启后、引领全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配套实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强化政策引导,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使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如遇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全县人民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县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认真实施“一三四八”战略部署,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打造中国畲乡,建设和谐景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而奋斗!

附表一: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1.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指标剔除景鄞扶贫经济开发区数值;人均数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带[]的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2.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实现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公共职责和工作要求,并确保实现的指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